淡水有“大志”,改变世界的愚人精神(1)

这天走的是台北的北海岸线,沿途除了知名的野柳风景区,让我非常期待的还有著名雕刻家朱铭的园子——隐居在深山之中的朱铭美术馆。台湾便于游客出行的措施也非常贴心,多条覆盖各个景点的台湾好行专线车,每一条都按照不同景点来规划线路,每一站下车都是值得玩味的地方。游客还可以购买价格为100 台币的一日券,一天内随意上下,在这一站玩够了就搭乘班车去下一站继续耍,个人游也可以如此便利省心。

在淡水捷运站搭乘北海岸线的台湾好行,没想到这一天的第一站不是野柳也不是朱铭美术馆,而是一出捷运站邂逅的《The Big Issue 》(中文名:大志)杂志。因为在做公关树,一直关注公益和社会企业,赴台前不久碰巧知道了这本杂志,没想到就真的遇到了。《The big Issue 》原是一本创始于英国伦敦的杂志,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售卖的方式,是通过无家可归者来售卖。通过为无家可归者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以此“帮助那些帮助他们自己的人”。《The Big Issue》的创办人Anita Roddick 曾说:“我并不是天生的企业家,我只是想做点儿事,既能谋生养家,又可以令世界更美好的事情。”

台湾人李取中非常认同这一理念,在2010 年将这本杂志引进了台湾。通过政府的救助名单选择努力想要改善生活的售卖人员。无家可归者在台湾被称作“街友”,《The Big Issue 》将他们安排在流量较大的捷运站出口售卖杂志,杂志每本售价100 元台币,批发价为50 元台币。杂志社先免费提供10 本杂志给街友,让他们再拿着售卖的钱去批发更多杂志,渐渐地,这份工作逐渐上轨,而街友们的生活也慢慢随之改善,这些曾一度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重新取得了生活的主导权。

这本杂志的购买者主要是年轻人和学生,但他们绝不仅仅是因为支持公益而购买,因为那并不可持续。你可能会因为怜悯而购买一本两本,但有谁会因为怜悯而常年阅读呢?所以《The Big Issue 》在年轻人中持久火爆并且被推荐得越来越广泛的奥秘就在它的内容本身。杂志作者已经扩展到全球的很多国家,这使得它有着前沿的国际视野,同时它本身经常策划兼具创意和深度的趣味选题,比如2012 年11 月号就邀请了很多文创界的前辈在一张20.5cm×26cm 的纸上随意手写书信、插画涂鸦、摄影作品等方式来呈现不同领域的创意。而另一期则以台湾的1950 ~ 1970 为主题,歌颂那些贫困而美好的年代,那些选择不多,但要的东西十分清晰的时代——生活虽然困苦,但生存的目标却是简单明了。物质虽然匮乏,但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需要填补。没有网络,没有脸书,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欲是厚实而温润的。每一期杂志的内容都带给人很多养分和思考。即使是公益,也要售卖优质的产品。在大陆也有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机构,售卖的作品既融合传统民族元素又融入现代设计,非常精美而富有质感。这或许是未来公益产品的方向之一,让人们在获得优质商品的同时也顺便做了公益,认识到公益理念,而不是不断刺激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悲悯之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