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人的心理优势(2)

意外的亿万富翁

电影《社交网络》的原型人物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那是个在别人眼里孤独、不喜欢与外界接触、自负的普通大二学生。在每个人的独特性被得到充分认同和接纳的国度,自然没有任何人对这样的人报以异样的眼光与议论,而他的精神世界显然不像他表面呈现的那样波澜不惊。

再说说它原著小说的名字,估计你看了会觉得更有意思,《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

作者需要用这么多元素才能完整表达一个故事,而细想,任何故事估计都有这些元素。

有意思的在于扎克伯格若不宅,肯定无法完成一个杰出的“发明”,恰是他貌似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在交际圈中游刃有余地左右逢源,才渴望隔着网络弄个平台,给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于是,当他在老式计算机上编程,简单生成一个交友平台后,仅一夜点击量就破数千,同时在线系统都被弄瘫了。

商机是后来才发生的,而商业性又让扎克伯格的局限性凸显了出来,他与合作伙伴因为各种原因分手,所谓共患难与同享福的不同,而背后是彼此个性的差异,而宅男的思维方式的单纯与单一可见一斑,他有他的坚持与固执,也有他的可爱。

八卦一下,扎克伯格的爱情倒是如童话般美好,与相恋多年的女友普莉希拉·陈成婚。而他的合作伙伴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和自己的男友共结连理,成为Facebook为同性恋人增设了新图标之后最先使用的人之一。

而你只要用心就不难发现,新浪微博的注册性别取向中也默默地加了同性恋三个字,可见这个话题在大众媒体中已经被广泛接受。

所以,宅人有宅人与众不同的优势,宅人更适合一些职业,比如作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编辑、传媒人、画家等,很多职业都依托网络与外界联系。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得了吧,总不出门还谈什么创作,创作是基于生活体验的好不?对,没人说宅人一辈子不出门吧?这里指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宅人的“成绩”和“贡献”是在宅的情况下才可能完成的,而这之前的任何一次与生活的接触与感知,都是正常且必需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