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物质文化:制造器物(1)

这些村落的居民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丰富资源创造出复杂的物质文化。他们将捕猎和饲养的动物骨头雕刻成各种工具和饰物,将动物皮革制成帐篷、衣服和水囊。他们将木和竹用于建造房屋和各种其他用途,包括栅栏、篱笆、弓矢、长矛、耒耜和容器。席垫和篮筐可能用植物编成,其印记可见于陶器和房屋的灰泥,编织的衣物也是基于陶土上的印痕得以记录下来。

在人类使用的所有自然材料中,硬石和陶土尤为耐久,即使陶器破碎,碎片存留下来。故而,在居住遗址和墓葬发掘的遗物中,石器和陶器占大部分。此外,早期社会采用特殊技术加工硬石和陶土,形状和外观引起了很大关注,有时远超出单纯实用的要求。除了物理特征反映的工艺或形状揭示的功用外,精制的石器和有文饰的陶器传达了很多信息。石雕和陶饰令我们遥启这些远古先人(见后文),如同他们,我们发现了欣赏这些精制器物的乐趣。

在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山西南部黄河附近距今180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成熟的磨制技术出现较晚,但并未完全取代制造石片的打制方法(见专题1-1“玉石制作”对石器加工技术的介绍)。约在最近一个地质期(全新世)之初,12000—10000年前,中国几个区域的采集者和狩猎者开始尝试制造磨制石器。这种石器制作延续至礼仪和实用器具都为铜器主导的有史时代。磨制的石刀、石镰、石簇及其他器物作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铜时代继续使用。

红山和良渚文化的玉石

软玉石料制成的物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多种遗址中被发现,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方关注富产这些玉石器的两个地区。玉石制品的众多和精致激发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存在“玉器时代”的讨论。然而,玉石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的突出作用没有普遍性,不像在东北和东部沿海文化中那样独特,所以这一概念似乎不宜一般化。不过,玉石在这些文化中的重要性反映了社会的不断复杂化。事实上,至此,统治阶层可能已在这些地区出现,财富分配不均、劳动分工、奢侈品的生产以及占有稀有资源都反映出这样的社会,所有这些特征似乎都适于下面讨论的考古文化。

考古发掘证实了东北大区(特别是内蒙古和辽宁)辽河流域的早期玉器文化。得名于内蒙古一处遗址——红山文化断代为公元前第五个千年至第三个千年初期,与华北和西北的仰韶文化同期。一些红山遗址呈现石头建筑风貌,包括推测的仪式建筑和墓葬。一定数量的彩陶被发现,但这里我们只关注玉石雕刻。在胡头沟、牛河梁(都在辽宁)等遗址,鸟形(图1-5)、龟形、抽象的卷曲形或云形(图1-6)的小件玉石器发现于石棺中。几处墓葬发现了另外两种典型器物,所谓的“玉猪龙”(图1-7)和“箍形器”,它们分别置于骨骸的腰和头部附近,可能是衣帽的一部分。一般而言,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相当简单,表面细节极少。小型动物佩饰只具有象征性轮廓,少有额外细节。玉猪龙是一种带切口的厚璧,通常用简洁的线条勾画出最基本的面部特征。名称并不贴切,除了鼻和大眼圈外,缺乏可辨识的动物特征,称其为猪或龙需要想象上的跳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