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村落社会(2)

中国考古学者一般采用取自19世纪欧美社会科学主义的术语来描述这些社会,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著作。按他们的说法,早期社会从母系社会(女性在族群中占据重要地位,血统按母亲世系计算)演变到父系社会(男性占主导地位,血统按父亲世系计算)。然而,并没有诸如此类的考古信息明确证实这两种社会体系的存在或两者间的过渡。

村落生活

尽管数百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被勘查,只有一小部分被完好保存、详细发掘或报道。今天的陕西西安以东两个仰韶文化遗址为我们提供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初最好的村落图景。第一个是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1954—1957年间进行了5期发掘。对这一遗址的描述和分析为其后许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讨论定下基调。第二个是半坡更往东临潼附近的姜寨遗址,1972—1979年间进行了超过11期的发掘。两处遗址的相通之处远大于它们的相异,目前的讨论多基于此。然而,考古人员只清理了半坡区域约五分之一的面积,但几乎整个姜寨遗址都发掘了。

两处遗址位于渭河支流的河畔台地上。高地避免了洪水的威胁,而河流提供了水源。两处遗址都被几米深宽的壕沟围绕(见图1-2),壕沟中留出未开掘的部分以便进出。姜寨木栅栏的痕迹表明壕沟起到了防护作用。姜寨的壕沟以内,约100座房屋分为5组,每组有一个较大的独立房屋,由此可推论村落有5个居住在不同地点的家族或氏族构成,大房子可能是氏族的集会处。半坡和其他遗址与此相似之处表明仰韶文化通行这种村落规划和社会结构。在姜寨,村落中心附近的广场用作墓地,房屋的门一般朝向中央区域。

两处遗址村落有数百储物和避难用的半地下窖、家畜围栏痕迹,遗址一边有几处陶窑。看来农业资源置于防护性的村落内,陶器生产则在有共用窑炉的边缘地带。这些村落依靠种植粟黍作为主要谷物粮食,许多磨制石器一定是用来耕地和收割的。食物中包含其他种植的谷物和蔬菜(包括白菜),还有时令野果。驯养的猪和狗提供了动物蛋白,辅以野生的鹿、鱼等动物。矛和弓箭的石簇、骨骸和大量钓鱼的骨钩证实了围猎的存在。

半坡和姜寨的房屋建在地表或稍低于地面,平面为方形或圆形(见图1-3)。可能存在建造更多地面房屋并偏爱方形平面的趋势。这些房屋围绕几根插入地表的大柱而建,树枝编结成墙和屋顶,并涂上灰泥。夯实的地面以及墙面有时出现烧过的迹象。地面中心附近的火塘可用以室内炊爨,屋顶可能留出烟洞。门口抬高的槛坎防止有水流入。这些房屋的室内面积从10—30平方米不等,大的房子足可容纳五口之家或更多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