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小学(2)

我今年55周岁,1978年我初中毕业,上了两年农业大学,就到学校教书。我去的时候已经有三排房,规模最大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年级至七年级,有六七个公办老师,有两百个学生。1981年接你嫂子。那时候国家开始补助,农村教育建房(校舍)补助,现在那个楼就是那年盖的。国家拨一点儿,村里筹一点儿,村民出资出人工。咱们梁庄小学是整个乡里第一个盖起来的。当时教育组还送个碑,上面写着,“梁庄村全体干群兴学纪念碑”,这些我都记得清。那时候全村建校可真是一条心,没有谁偷奸耍滑,在上学学文化这件事上,大家都不含糊。春上开始盖,家家都出工,天还冷得很,都干得可得劲。大家说说笑笑,心里高兴。你们上学的时候是梁庄村最兴旺的时候。当时学龄儿童入学率百分之百。那时候考试评比,吴镇中心小学第一,梁庄就是第二,光道、韩平战、韩立阁,老师有一二十个,哪个都是响当当的,在乡里都出名。

梁庄学风还是很旺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哪怕是个傻子,只要还能走路,都把他叫到学校。咱们梁家来娃儿不上学,老师们到家里去叫几次。那时候咱们县是全国的状元县,高考全国第一。真是厉害。看看现在都成啥样了。

1992年我不教了,被清退了。那时候分计划内民办和计划外民办,说是给我补个指标,算计划内。谁知道教办室主任就是按送礼圈的,我被圈到外面了。1992年国家对民办老师收编,不再扩编了。我也没有机会了,只好不干了。

现在梁庄小学已经有十来年没学生了。学校自动关门,一部分家长带走了,一部分不够班。当时说的是留下一、二、三年级,其他的到镇上去。后来乡教办室不再派老师了,学校也就散了。前几年,校长把旗杆都弄倒卖了,是个不锈钢的,估计能卖个一百多块钱。后来,校长干脆不来了,就你兴哥住在那儿看门。

学校倒闭从大道理上说是人口流动和计划生育综合造成的。真正来说,是村长、支书一伙儿把它弄倒了。上级派四个老师。老师来了,应该有补助。老师工资偏低,村里要给补助,再找一个做饭的。粱庄以前再穷,对老师的补助从来没有少过。现在,说是没这笔开支,村支书不给了。老师来干一年半年,都跑了。要是村里积极,去乡里交涉,到镇上说说,或者去教育局要老师,估计也行。老师嘛,到哪儿不是教书?咱梁庄也不是乡里最偏僻的地方。还有,就是说服家长让孩子回来上学,其实家长谁愿意让孩子跑恁远。村长根本不愿意操这心。当然,不去说有个好处,每年还有个教育统筹费。学校没有了,统筹费还有,钱就到他们自己口袋里了。

现在算算咱们村的学龄儿童,开个一、二、三年级,根本没问题。没人操这心。去年有村民把校舍承包了,养了一茬猪,白天在院里放着,晚上赶到教室里。不知那校门口墙上的标语咋变成了“梁庄猪场,教书育人”?这都是那坏娃们胡写的。后来,教育局说,不雅观,不让养了。

现在人们思想消极了,各吃各的,村里中青年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管这些事了。学校旺的时候,咱们村里大学生数量是递增的。那时候梁庄多厉害,出了多少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梁庄村的家长个个想让小孩上大学,梁庄上高等院校的占人口比例不少。

现在小孩子上学,希望也不大。最近十来年,娃们明显对求学信心不足,这是国家大学生制度改革造成的。上大学光收费不分配,上完了也没地方去。原来小孩不去上学,家长都是拿着棍子满村打,现在孩子不去上学也不用棍子打了。上几年大学至少得花四五万块,还不如去打工。就说考上学,也毕业了,谁还有十万块再去跑分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