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4)

村落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它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村庄,不再具有文化上的凝聚力,它只是一盘散沙,偶尔流落在一起,也会很快分开,不具有实际的文化功能。

我不想怀旧,但又怀念一个村庄的人就像一家人的感觉,虽然有争吵,有痛苦,有各种人情的麻烦;我不想认同现在的存在模式,但新的聚集地,不正是新一代孩子成长的地方?在将来,不就是他们的故乡吗?或许,这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世界的起点。但是,他们又是在怎样的“故乡”中长大呢?寂寞、荒凉、矛盾、没有生命力、没有情感,这就是“故乡”的基本形态。

第一代打工者还愿意在村庄盖房子,因为那是他的家。在这里,显示自己的财富是确定自我价值的象征。但是,第二代呢?更年轻一代的乡村青年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淡薄,他们在家乡待的时间很短,往往初中毕业或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对未来的渴望更为强烈,也正因此,他们的命运与处境更为尴尬。他们又将在哪里扎根呢?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在城市打工,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城市不是自己的家;而乡村,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遥远的、没有情感的事物,也没有归属感。新一代农民工这种双重的精神失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它该怎样弥补、改变,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课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