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生态圈(9)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处于中国“金融食物链”的顶端,是支付生态圈中吨位最大的“掠食者”。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过程中,商业银行得到国家的特殊保护。1994年汇改以来,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坐拥“资本垄断、法定利差、国家信用、行业壁垒”的优势。

对商业银行而言,支付属于“金融食物链”最底层的汇通业务,与银行存贷业务收益相比,其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2年全国14家商业银行收入达到2.85万亿元,其中支付服务收入仅占5%。而且,传统的银行支付服务为网点门店提供的柜台式服务,运营成本高、人力资源有限,使得服务于大量中小微支付需求成为门店“不可承受之重”。

而且,商业银行对中国生产和消费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认识不够充分。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伴随制造和服务分工的细化、深化。这个过程与电子商务新交易形态交织,更刺激了中小微企业总量快速膨胀。2012年,中国中小微工商户达到4 200万家,是1980年的数百倍。另一方面,尽管普通阶层收入不高,但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投资意愿很强。以餐饮为例,改革初期普通家庭一年难得上几次饭店,饭店也没有几家。而今家庭劳动普遍被社会餐饮替代,2010年中国餐饮企业数量是1980年的39倍。中国中小微生产者与普通消费者交易总量、交易形式的这些巨变,必然要求相匹配的支付及金融服务。

总的看来,长期以来,银行对支付业务及中小微客户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存贷业务和大客户,这给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让渡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开始就在银行视而不见的“80%”中小微客户支付及金融服务市场跑马圈地。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干的是“农民工式”的活,得到的是“农民工式”的待遇。商业银行一直把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视作最底层的营销渠道之一。中小微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也乐于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拓宽客户渠道。可一旦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把支付服务这一银行金融服务架构的底层掏空,牢牢掌握了客户端并迅速向上层服务蔓延,商业银行发现自己处于被逆袭的被动局面。

二是创新型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开始就走“虚拟银行”路线。“虚拟银行”充分运用机器替代人、机器识别人并且货币无卡基,借由互联网即时判断客户、搬运各种资金和匹配资金供需。这与产品和服务需求品类多样、生产和消费空间高度离散的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特点非常贴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