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世界讲波斯语的地区出了个天才诗人鲁米(Rumi,1207—1273年),他活跃在阿富汗、波斯和安纳托利亚(即现代土耳其)。鲁米是一位苏菲派神秘主义者,大大地影响了穆斯林的苦行主义思想和作品,最重要的是,他影响了土耳其人的宗教生活。作为祈祷仪式的一部分,苏菲派教团创造了一种旋转舞,在西方叫做旋转托钵僧舞(Whirling Dervishes)。鲁米的文学遗产是双重的:一是致一位苏菲派圣人和这位诗人的老师的《沙姆斯诗集》();一是《智慧律诗》(),这是一部复合著作,半是苏菲派手册,半是谚语和民间故事选。《沙姆斯诗集》的主题是诗人对他老师的深爱,是苏菲派关于倾情爱真主理念的一个隐喻。用波斯风格押韵对联写成的《智慧律诗》是苏菲派通过若有所指的故事和奇闻轶事来论道的“方式”。 阿拉伯文的散文源自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宫廷,主要是神职人员和翻译人员创作的。大量散文作品逐渐涌现,但风格受到限制,因为伊斯兰教在道德上反对戏剧和纯虚构——它反对戏剧是因为戏剧“表演”现实,因此不是真实的,它反对虚构是因为虚构对真理无所诉求。源自阿拔斯王朝宫廷的早期作品有些是谚语集;有些是部落战争故事集,世称“阿拉伯人的时代”();尤其还有“夜话”(),这个名称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在沙漠中围坐篝火闲谈的景象。“夜话”围绕着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松散地组织起来,充满双关语、引喻暗语和有关部落生活的绘声绘色的简短描写,尤其是,受到对阿拉伯语的热爱的驱动,它使城镇阿拉伯人想起他们的往昔时光。“夜话”孕育了(maqamah)体裁,是散文的一大成就。
玛卡梅体裁是哈马达尼(al-Hamadhani,969—1008年)创立的。他的散文诗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界线,是一种娱乐性作品。它们聚焦于无赖、做梦的人和下等人,用押韵的散文写成以展示他的学问和文学技巧。
玛卡梅体裁之翘楚是哈里里(al-Hariri,1054—1122年),他是巴士拉(Basra)的一名政府官员,也是一位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学者。哈里里的诗以其言词夸张、幽默、巧妙运用阿拉伯语言和文法而著称。在《哈里里玛卡梅》()中,他聚焦于文坛无赖和浪人阿布·扎伊德(Abu Zayd)的冒险生涯,由说书人哈里斯(al-Harith)报告。阿布·扎伊德的诗才和睿智很像作者哈里里,他一再运用他说书人的技巧使富人着魔骗取其钱财礼品。
在这个时代,著名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第一次从波斯文翻译成阿拉伯文,在伊斯兰世界流传。它也许是所有文学中“故事套故事”(tale within a framing tale)体裁的最著名范例。框架故事可能源自印度,叙述一名叫山鲁佐德(Shahrazad[Scheherazade])的女子设计了一个讲故事计划,以阻止一心报复的国王山努亚(Shahryar)每天杀一个妻子的疯狂行动,山努亚的疯狂源自他先前的一个妻子背叛了他。这部故事集取材于四面八方,包括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土耳其,可能还有希腊,它代表各种不同的风格体裁——神仙故事、风流韵事、传奇故事、寓言故事、说教寓言、奇闻轶事和真实的冒险故事。起初故事不到一千个,但随着这些故事口口相传备受欢迎,便增添了新的故事,才成了一千零一个。这部故事集给西方提供了许多传奇人物,如阿拉丁(Aladdin)、阿里巴巴(Ali Baba)和水手辛巴达(Sinbad the Sailor)。然而,在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学者不承认《一千零一夜》为古典文学,批评它的语言粗俗和文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