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从根源上解决通货膨胀:新计量单位和电子货币01

以货币作为金融交易的计量单位,既不稳定也不合理,由此导致大规模金融动荡的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发的金融动荡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实,以至于货币价值的不确定性几乎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所有注意力。

通过对20世纪末的英文报纸进行计算机检索,我们发现“通货膨胀”是这个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经济词汇;确实,报纸用“通货膨胀”的频率甚至高于“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并非源于对这个抽象经济概念的天生好奇。现实中,人们对通胀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货币的单位价值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波动,他们必然担忧这种波动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一种能够长期保持稳定且有意义的价值计量单位,然后再以这种计量单位为基础拟定金融及其他类型的协议呢?我们在科研领域使用的计量单位(升、米、克)就不会发生变化。我们为什么不能制定一个稳定的经济计量基本单位呢?本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就是开发这种稳定的计量单位,并且分析其经过一段时期之后是否会逐渐取代货币的计量单位功能。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能够找到一些因货币基准波动而引发经济问题的极端例子。1923年,德国经历了一次物价上涨,被人们称为“超级通胀”,物价上涨程度之高,使得德国马克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变成废纸。物价之高导致德国政府不得不印发1亿面值的德国马克纸币,以应对人们日常的现金需求,即便购买一张邮票也需要300万德国马克。现在人们可以在收集旧钱币和邮票的市场买到这种纸币,基本上一文不值。

德国这种超级通胀导致的后果就是国民财富的荒诞的重新分配。在超级通胀发生前将自己毕生积蓄用于购买德国国债的居民(这些国债以德国马克计价,而且面值恒定不变,通胀发生后,当邮票价格都达到几百万德国马克时,这些国债的面值还是停留在几百或几千德国马克,后面没有自动加上几个零)几乎全部倾家荡产。而原本肩负巨额债务的德国居民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他们的债务奇迹般地消失了。“一战”之后德国从其他国家借来的重建贷款的贬值程度,远远超过德国当时向这些国家支付的战争赔款的价值。这种荒诞的重新分配在德国境内境外都引发了强烈的反社会思潮,这或许也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抬头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或许也是诱发“二战”的导火索之一。现实中,阿道夫·希特勒正是意识到民意的变化,抓住了1923年11月这个德国通胀程度最严重的时点,发动了啤酒馆暴动,迈出了其争权夺利的第一步。

德国的超级通胀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世界其他国家都出现过严重程度较小的类似事件。195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价值都出现过剧烈波动,由此也造成了这些国家居民财富的大幅度重新分配。但迄今为止,世界上大多数人依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拟定金融合同或制定商品价格,这些货币的真实价值至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而长期来看不稳定性更严重。这种状况其实可以得到改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