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瞬间落泪的音符(1)

令人瞬间落泪的音符

贝多芬:第七号D大调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7 in D major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不只穷尽了当时钢琴演奏上所有的可能语法,而且还运用了超越那个时代钢琴工艺与演奏水准的许多旋律与和声。自己也是钢琴作曲与演奏双料大师的布索尼说过一句名言:“以巴赫为基础,经过李斯特,才有办法到达贝多芬。”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加上车尔尼的学生李斯特,几十年在钢琴演奏技巧上不断钻研发明,才让贝多芬写在乐谱上的想法,真正能在钢琴上实现。

这三十二首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几首有特别昵称的,例如第八号c小调《悲怆》,第十四号升c小调《月光》,第十五号D大调《田园》,第十七号d小调《暴风雨》……这些都很好听,在音乐史上也都有特殊的地位。不过,因为一个美丽、令人难以抗拒的故事,如果在三十二首中,一定只能选择一首,那么我选的,却是没有昵称、没有那么有名的第七号D大调奏鸣曲。

故事是当年正在巅峰状态的苏联钢琴家里赫特,到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出现了神奇的状况——在一个音符上,一半以上的听众竟然同时掉下泪来。更神奇的是,两位当年有幸参加那场演奏会的人,三十年后相聚,聊起那场演奏会,回想起那个神奇的音符,竟然又不约而同,再度流下感动的眼泪来。

听音乐会听到想哭,是许多人常有的经验,可是,半场以上的人都落泪,而且都在同一瞬间落泪,怎么可能!然而,若是你了解里赫特弹琴创造出来的特殊音色效果,若是你认真听过这首贝多芬第七号钢琴奏鸣曲,那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件,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这首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创作于一七九八年,用的是当时贝多芬野心勃勃极力开发的“大奏鸣曲”形式,所以一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以急板出现,接着却是戏剧性降速的缓板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安排了快板的小步舞曲,最后以同样快板的轮旋曲结尾。

这部作品最特别的焦点,是第二乐章。缓板乐章却用了平常用于第一、第三快板乐章的“呈示发展再现”奏鸣曲形式,而不是古典主义时期慢速乐章习惯使用的分段反复回绕。贝多芬在乐曲指示上,除了“缓板”,还加上了“忧伤”。他曾经对学生辛德勒说明:这乐章要“用各种光影变化的色调,来描写悲伤者的心情”。换句话说,这是用音乐来追摩悲伤的种种情绪变化的作品,而且意图在音乐中表现视觉明暗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