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果尔利策 百万俄军一溃千里(5)

但德奥军也未能达到他们想解普热米什尔之围的目的。

3月22日,奥匈帝国著名要塞普热米什尔在俄军第11集团军的长期围困下陷落,奥匈守军12万人投降,俄军缴获大炮900门。俄第11集团军的兵力又转而用来增援左翼的第8集团军。形势到此才对俄西南方面军有利。

此时,俄军三个集团军经过激战,损耗很大,弹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力锐减,无论怎么奋勇冲击,也难以击溃德奥军的顽抗。整整两周,才把敌人推回20公里,而部队的伤亡却直线上升。西南方面军司令部遂命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俄西南方面军在喀尔巴阡山的战役行动,从表面来看,俄军略胜一筹,德奥军迂回、围歼俄军的计划没有实现。俄军深入匈牙利平原的目标虽然没达到,可占领了战略要塞普热米什尔,控制了喀尔巴阡山的隘口,这对他们前出匈牙利平原有了一个良好的出击基地。可俄军为了这点优势付出的人员伤亡代价却是惊人的,三个集团军都已折损过半。 1915年初,西线战局仍呈现胶着状态,双方都无大的军事行动。德军统帅部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东线战局的发展。

此时,东线的战局对奥匈帝国及土耳其都不利。奥匈军队的士气更是低落,组成这支部队的捷克人、南斯拉夫人的部队甚至有哗变的危险。奥匈帝国最高统帅部连连敦促德军统帅部加强东线,避免奥匈帝国的崩溃。德军也感到有必要给俄军一次重大的打击。

具体到这一战役的计划,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与总参谋长法金汉有完全不同的打法。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仍主张正面牵制,两翼迂回包抄,最终合围。

而总参谋长法金汉则力主改变这一传统打法。根据西线战事的实际情况,这种两翼包抄迂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双方的防线都直通大海,没有任何空隙可钻,东线的情况也说明两翼迂回的战术并非是万灵宝药。不久前的东普鲁士战役和喀尔巴阡山战役都没有达到合围的目的。东普鲁士战役合围的那个军只是因为道路太差,撤退不快,才会落入合围。德军在西线已采用了集中兵力在敌人薄弱地段突破的打法,很有收效。

鲁登道夫这么骄狂,也被法金汉说服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