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梦境与现实(2)

形意拳讲究“入象”,就是把脑子练空,一切招式都是因对手而起,对方一动就是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知”,不用等到秋风落叶,秋天一有征兆,蝉就知道了,到时候,琴棋书画、山河美景、禽兽动态都可以借来入象。所以练拳之人浑身妖气十足,就像《西游记》中的妖精,关键时刻才现形,“真身只在刹那显”。老爷子说他师傅平常怎么看怎么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只在与人交手时两眼出光,对方就会被眼中神采射住而败下阵来,这才是显真形分巧拙的道理,动起手来的“不着相”,反映出移形换影的身法变化。

形意的快在于把自己练没了,身法快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却始终不移地保持低调退隐的姿态。一般老拳师不识字,却气质高雅,涵养过人,就是练气凝神之功使得性格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改善,不但声音悦耳,心思也会变缜密,与一般功夫片中好勇斗狠的武人形象不同。形意拳讲究的是韬晦退让,甚至不露形迹隐逸藏己。李老的师傅教导称,“你凶,我怂,你怂,我比你更怂”,很朴素的话,却与文字所形成的礼仪教化效果相近,都是教导人涵养心性。比如武师常讲“老要癫狂,少要稳”,老年人死盯规矩,小辈人就难做人,老人要豁达随便点,小辈人可一定要守礼仪。这是文武之间互生通感的一个实例。

练武也有诗一般的节奏感觉,却未必有诗一般的画面意境可以直接观照。与影视功夫片里武师蹦跳腾挪,动不动飞身跃起攻击对手不同,形意步法讲究擦地而行,脚不离地才能变化无穷,凭空一跳踩空,底盘全失,变化就没了,小步一蹭很难看,但妙悟都在其中。这与我们在功夫片里经常看到的动不动就飞身而起,踢动连环腿的画面不同,腿脚离了根基,腾挪漂移,美则美矣,却正好是找打。如传说中的踏着荷叶过池塘,电影中常有表现侠客踏步点水飘过荷塘的景致,美轮美奂。练功中却不是实景而是寓意,有点像绘画中的留白悬空的意境。荷叶杆轻、脆,只有一点韧劲,脚下须细腻,去找对这一丝仅有的韧劲,在一根丝上借劲,脚的肉感就是探出这根丝来。脚底板最嫩的皮肤和这根丝一糅合,水花似的一星点弹力,人就弹开了。脚底板是练形意者的脸面,娇嫩敏感,什么时候脚底板会“脸红”,才算上道了。

老爷子有几处谈到武术与艺术的通感,真是精彩极了,如讲到王献之练字,王羲之从后面猛地抓住笔杆,竟然没有抽动,才说儿子入“书道”了。书法握笔,若指头在笔杆上用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手心如握鸡蛋,下笔时摧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写出的字才能力透纸背。如果王献之写字指头死扣笔杆,是抵不住王羲之奋力一拔的拉力的,只有手心虚运出一个形,形中有实感,就无法撼动。老爷子说王献之练的是一只手,武术练的是整个人,形意拳就是大书法,虚运之行间,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通到。

练拳还如画家作画,构图笔墨并非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笔便觉意趣盎然,它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风飘来的一点潮气,似有非有,不能想成实在的情境或画面,故有形就是“无形”,有意就是“无意”。这话有点像老和尚打机锋,说的其实是不可故意造作“意念”,心灵着了迹象,精神会无故紧张,练功就走偏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