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屯田情况(4)

4.北魏屯田成效卓著

北魏近200年间(公元338—534年),对于屯田,无论军屯或民屯,均极为重视,成绩亦较南朝为佳。拓跋氏定都平城(山西大同)不久,即派“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阳塞外⑤”⑥。史籍记载这次屯田是荒地的垦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十年(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宝“来寇五原,造舟收谷”。掠去谷物有100余万斛,足见该地区屯田成效不俗。

北魏当时在内蒙古一带屯田,主要为防御盘踞于蒙古新疆地区的柔然族。北魏太武帝拓焘时期的宁夏镇将刁雍说:“总勒戎马,以防不虞,督课诸屯,以为储积。”因此开掘新渠,使水充足,可溉官、私田四万余顷。致使“官课常充,民亦丰赡”⑦。

北魏孝文帝初年,为防北寇,每岁秋冬得派兵戍边,至春班师,人民劳累,决非久计。遂募健卒三万人,长驻边塞,“冬则讲武,春则种殖,并戍并耕”⑧。可谓正式的军屯。至宣武帝,“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与当地戌兵共五万余人,去沿淮一带,广开屯田”①。由于范绍为宁远将军,身兼营田大使,勤于劝督,因此连年丰收。

宣武帝时屯田淮南北的士卒,秋播麦而春种粟稻,“随其土宜,水陆兼用,必使地无遗利,兵无余力”,已较曹魏屯田时为进步。

照《刁雍传》的记载,当时北魏的军屯,除了供应军粮外,还得交纳田租给政府,有剩余的才分配给田兵的家眷。有时不够交租,兵眷还得挨饿。开渠灌田后才使产量增加,改善了生活。

北魏亦重视军屯。照杜佑《通典》所载,北魏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年)以前,户口已比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年)时倍增,意即已由245万户增至500余万户。当时既然“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即每户四口计,50余万户即为200万。

余人参加民屯,并设“农官”治理。屯田用耕牛由政府供给,规定一夫之田,每年收租60斛。《魏书·食货志》还说:“自此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可见北魏屯田相当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