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度(4)

东汉末年,益州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连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这样说。但不过十年左右,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37年)诸葛亮《出师表》已改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翌年《后出师表》则称“今民穷兵疲”。这可能由于刘备用兵损耗所致。刘备死后,“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包括牂牁的朱褒、益州的雍闿和越嶲的高定都起来反蜀汉,诸葛亮用了一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才出兵南中,把乱事平定。因此造成“民穷兵疲”。

在此以前,蜀汉恃着天府之国,物产富饶,所以没有想到要屯田。直至诸葛亮对付曹魏,以攻作守。自建兴六年开始,多次北伐曹魏,均因粮尽退军。有时大后方并不缺粮,但苦于“道远运艰”。所以司马懿讥笑说:“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①意即诸葛亮必须三年后才能出兵了。

本来早在建兴五年,诸葛亮已派赵子龙在赤崖屯田,可能兵多粮少,仍不敷食用②。至十年,诸葛亮“劝农于黄沙③,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④。此处记述一面练兵,一面屯垦,约两年后,才兵精粮足,再图北伐。《诸葛亮传》亦载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此时蜀军已在汉中、关中屯田,但因为时短暂,成效恐不著。

此后姜维继诸葛亮遗志,自延熙十二年至景耀五年,十余年间,多次出兵北伐,又得羌胡拥戴协助,战事亦因缺粮而失利。姜维遂于景耀五年率部在沓中(今甘肃东南)种麦,有长期作战之决心,魏少帝闻而心惊。翌年曹魏以18万大军攻蜀,使刘禅投降,姜维部众闻讯愤怒不已,屯田计划亦落了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