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担当》第二章 重提“中华文明圈”(10)

那个时候日本要打朝鲜。露梁海战,明朝派兵驰援,朝鲜李朝的李舜臣将军和明朝的将领陈璘、邓子龙合作,攻打丰臣秀吉,驱逐侵朝日军余部,满洲部落此时对交战双方冷眼旁观。等到明朝和朝鲜联手打败了日本之后,日本退出对马海峡,满洲部落又开始统一内部,与明朝公开对峙,并利用明末农民起义蜂起、内乱不止、朝纲败坏之时,南下朝鲜半岛攻打朝鲜李氏王朝。1637年围困王城,占江华岛,李朝仁祖向皇太极求和,双方盟誓,朝鲜去除明朝年号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送质子二人。清朝在没有进关之前先打了朝鲜,先让朝鲜臣服。后来明亡,朝鲜并未心悦诚服,并认为中国被满洲部落夷狄化,自己才是小中华。因此,可以看出在东北亚,有满洲势力,朝鲜、明朝以及日本这几个力量纠缠在一起,在当时出现这么一个很复杂的局面。

回过来说,日本就是利用这段复杂的历史。日本始终认为在东亚这个地区,首先蒙古不是你古代中国南宋原有的部落,满洲也不是你明朝原有的部落。明朝灭亡,大量的明朝遗民逃亡日本,东南沿海抗清势力赴日本借兵借款十余次。但那时日本的幕府认为清占中原是“胡难”,“北狄”入主,日本是“东夷”,加上刚宣布锁国令,又惧清军势盛,未敢付诸行动。同时,有大批的明朝儒生、学者跑到了日本。那些不服从清朝的明朝官吏、儒生、学者,特别是东南沿海的这些人,有的没跑,比如大学者黄道周,做了南明小朝廷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最后被清军俘虏杀掉了。还有江浙抗清少年夏完淳没跑,以及守扬州的部将,这批民族英雄都没跑。但是另外一批人跑了,跑到了日本,跟日本的幕府将军特别是德川家康讲,满洲人可以统治中国,你们也可以统治,以明亡之恨来勾引日本人。

当时有一个叫做朱之瑜(号舜水)的明朝南京神武营总兵,后辞官向学,明亡后与郑成功抗清失败,辗转带了弟子到日本去。1665年他应幕府将军德川光圀邀请到水户藩讲授儒学、理学、心学思想,很快建立了水户学派。水户学派就是以东京为基础,结合日本当地原来传统的中国宋明理学,然后再结合一些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1670年,朱舜水为日本学宫设计图纸,又造祭祀礼器,确定仪轨,建议德川幕府设“彰考馆”,编纂主张“尊王一统”的《大日本史》。武士道就是从那时的水户学派衍生出来的。水户学派引发了“尊王攘夷”之论,抬高天皇的地位,压低幕府的地位,主张形成日本天皇之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以备今后有能力到中原一争高下。所以这个“因”在明朝的时候已经埋下了。日本汉诗长老小野湖山在拜谒朱舜水墓时写了一首七律诗:安危成败亦唯天,绝海求援岂偶然。一片丹心空白骨,两行哀泪洒黄泉。丰碑尚记明征士,优待曾逢国大贤。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尽腥膻。这是所谓“王道乐土”的第一个背景。

再讲讲第二个背景。他们所认为的“王道”,我分成三个概念:

第一点,它认为中华的传统文明到了宋明理学已经走到死胡同,必须要所谓华丽转身,要转型,要和兰学结合。兰学就是近代日本所讲的西学,荷兰航海者带来的,所以叫兰学。中华的传统文明与兰学结合以后创造一个新的文明,这个文明代表的就是日本的文化。他们为了回避“中国”或“中华”这两个词,就称之为东亚文化。所以新亚学会,新亚洲,潜台词就是“新亚洲主义”。什么叫做“新亚洲主义”?就是以日本统治为主导建立等级差序制度之下的所谓“王道”政治。这是第一层意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