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3)

那么为什么村上会愿意接受陈英雄呢?他曾经这样对老搭档林少华提过,陈英雄既非日本人又非美国人,由这样一位导演拍成电影也未尝不可。陈英雄这种特殊的身份意味着一种外部的视线,一种冷静的疏离感。而这恰恰是村上文学的一个主要特色。故事开始于1967年。60年代到70年代,是一个剧变的年代,越战爆发,嬉皮风潮正盛,披头士的音乐流行全球。而在日本,学生运动达到了顶峰:反对学费上涨,清算战前军国主义教育余毒,反越战,反安保条约,罢课,游行,乃至流血斗争。然而,与当时多数年轻人热烈恣肆的青春不同,村上笔下的人物选择以疏远这个时代的方式来保持现实感和对时代负责。他们站在了世界的彼岸。这在影片中处处可见:渡边在游行队伍中小心翼翼和刻意疏远的姿态,玲子不愿见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绿子那些令人费解的亲子关系。尤其是直子,她甚至不是排斥时代,而是远离世界。直子的青春在木月死后就停止了。她的肉体仍在变化生长,但是灵魂却顽强地与外界隔绝了,与木月一同去了遥远的“无人岛”。

死与生并存,隔绝的另一面是沟通。在村上的小说里,性永远不仅仅是欲望,甚至也不能归于爱情。性是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代表了和解与接纳。片中的直子与渡边做爱,是她试图打破内心的封闭与不安而做出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最终失败了,性的失败就意味着沟通和和解的失败。这种沟通不仅存在于生者之间,也存在于生者与死者之间。片中另一处完整的性爱发生在渡边与玲子之间。这是对缺席的直子的哀悼,同样也是对先前未遂的身体之爱的补偿。正像小说里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披头士合唱团的同名歌曲。电影版《挪威的森林》更是确定采用披头士合唱团的同名经典歌曲作为主题曲。为此,日本制片方和歌曲版权所属的英国公司长期交涉,因过程困难一度打算放弃,但导演陈英雄坚持“使用原曲对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长达一年多的沟通后,终于促成合作。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本作的配乐由欧美乐团电台司令的第二创作灵魂——强尼?格林伍德负责。

《挪威的森林》成功入围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角逐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金狮奖”,但最终败给了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的《在某处》,铩羽而归。

导演链接

陈英雄:法籍越南裔导演。原本在法国研读哲学课程,因为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决意改学电影,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不认为导演可学习得来,场面调度能力应从观看影片中学习。

1988年,陈英雄拍出短片《南雄的妻子》。1991年的短片《望夫石》引起影界瞩目,获1992年里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3年,他的故事长片处女作《青木瓜之味》首映于法国戛纳电影节,并获“金摄影机”奖、凯撒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并得到了199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东方式爱情童话,涉及陈英雄孩提时候的记忆,流露着东方式的内敛和悠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