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2)

《断背山》上演以来少有批评之声,影评也完全是一边倒,或许就胜在“政治正确性”——同性恋在美国的待遇和种族问题如出一辙,是个碰不得的烫手山芋。但尽管有金狮护身、并被认为是2005年度(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同性恋题材电影,但因敏感的同性恋主题,《断背山》在院线放映时却屡遭抵制和挫折:该片仅在全美683家影院上映,票房收入也不过3000万美元。美国的保守派和宗教团体曾发动6万人联名抵制《断背山》冲刺奥斯卡,而最为保守的犹他州电影院则干脆禁止上映该片。也许布什的回答颇能代表美国主流社会对于这类题材影片的态度:“还没有看过,但已经听说了。”日前,风头正健的《断背山》失意于奥斯卡最重要的奖项——最佳影片奖,为此,安妮·普罗克斯在日发行量120万份的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指责保守的奥斯卡口味:“不但和现在改变中的大文化潮流以及美国的社会动荡脱节,而且和他们自己被隔离的城市脱节。”

李安在获奖感言中说:“电影的力量改变了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而新一轮即将炮制出炉的同性恋题材影片正跃跃欲试,也许,《断背山》的成功与其说是同性恋对于主流社会的逐步胜利,不如说是商业至上的保守梦工场好莱坞又开掘出了一处可深挖一番的金矿。

自《绿巨人》之后便一蹶不振、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李安本着疗伤的心理接手了《断背山》,以备受赞誉的东方人的细腻、含蓄和执着将“沉郁、冷静、没有任何累赘”的原著稀释成了一杯温开水,普罗克斯的小说如同真实的怀俄明州:粗粝严酷,没有任何修饰,有一种倔强的沉重和苍凉,而李安却将普罗克斯笔下的残酷自然环境演绎成了明信片中的美丽风景。

对于将《断背山》看作是争取同性恋婚姻权利先锋的看法,李安本人的态度则十分明确:“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我是一个戏剧家,对我来说的底线是爱情故事。”并强调《断背山》既不是一部同性恋影片,也不是一部西部片,更不是许多影评人所说的“同性恋西部片”,因为“这些贴标签式的评语恰恰使人忽略了电影本身”。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种可以大力宣扬并万无一失的普世价值理念:“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画外之音

第一次看《断背山》,是因为同学起哄,似乎大家都对同性恋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大家原本带着娱乐与调侃的心态观看,电影结束时所有的人却都笑不出来,那种集体长久的沉默让我难忘,我给G发了短信:大爱无疆,此情永久。

再次看《断背山》是为了重温,也是为了去写下些什么。观看时恰好好友L在网络上询问我在干什么,我答,在看《断背山》。彼端是L打来一串省略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