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独立”非我莫属(5)

附录案例2 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

中东地区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石油资源极为丰富。调查显示,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高达全世界石油储量的65%。如果石油是工业发展的“血液”,那中东就是当之无愧的“血库”了,谁掌握了这座“血库”,谁就掌握了世界。伊拉克这个建立在石油上的国家,在萨达姆·侯赛因的领导下试图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

阿拉伯河位于伊朗和伊拉克边境,是两国向外输送石油的重要通道。1980年,为了控制阿拉伯河,进而控制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萨达姆·侯赛因悍然向伊朗宣战,两伊战争打响。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战役,前后持续7年又11个月,最后却无果而终。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向科威特宣战,用很短的时间便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实现了萨达姆扩大伊拉克“石油版图”的梦想。联合国多次警告无效后,海湾战争于1991年1月17日全面爆发,以美国为首的34个国家对伊拉克实施了“外科手术”式的轰炸,伊拉克不得不从科威特全面撤退。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却从来都没能摆脱战争的阴霾。在化石能源日趋稀缺的大背景下,美国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伊朗在这一地区的一举一动,希望通过控制这一关键区域进而控制整个世界。

告别“温室效应”

比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更严重的后果是,我们如今已经开始为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繁华埋单—近200年来,煤炭、石油、天然气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然而却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发生灾难性转变,继而造成对未来生命的毁灭性打击。

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碳过量引发温室效应,二是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

每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巨大。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07年5月刊登的一项有关二氧化碳的研究成果显示,198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亿吨,之后持续增加,至2004年已接近300亿吨。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1.4%,创下316亿吨的最高纪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