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第10章 投资新视角(1)

当沃伦·巴菲特空降到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公司时,她正经历着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时期。她的父亲在1933 年买下了濒临破产的《华盛顿邮报》,当时《华盛顿邮报》在拥有5 家报纸的华盛顿影响力排名最低。

在她那才华横溢但最后神经错乱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之后,凯瑟琳·格雷厄姆于1963 年接管了《华盛顿邮报》。

很多人在面对这种意外时都会手足无措,但是她比大多数人表现得更加坚强豁达。在年轻时代,凯瑟琳就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但她从来都没有想过掌管家族的报业。结婚以后,她把精力都放在相夫教子上了。

在被推上权力高位时,她显得胆怯、忸怩又非常谦虚,她的男性同事则都有些桀骜不驯。凯瑟琳在一次采访中也坦言,在社会当今的运行方式下,“男人比女人更适合干这项工作”。她只是希望起到守业人的作用。实际上,责任成了一剂良药。当时,《华盛顿邮报》是一家透着智慧但是思想略有些狭隘的报纸。凯瑟琳聘用本杰明·布拉德利担任报纸的主编,他之前是《新闻周刊》的华盛顿分部主管。本杰明·布拉德利得到了凯瑟琳的鼎力相助,加上励精图治,终于把《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美国新闻界的翘楚。

1971 年,当《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刚开始上市时,凯瑟琳没有理睬其顾问摇摆不定的意见,她顶着尼克松政府施压的不利局面,发表了“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政府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秘密档案(之前,美国政府已经通过一项禁令,限制在《纽约时报》上登载这一内容)。此后,尽管感受到了压力,但她仍然支持《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展开调查。也许是在尼克松的唆使下,政府以不给《华盛顿邮报》公司在佛罗里达的电视台发执照相威胁。尼克松政府的司法部长约翰·N·米切尔对即将问世的文章进行审查时说:“如果它见报,那么凯瑟琳·格雷厄姆无异于自掘坟墓。”但凯瑟琳知道,她已经达到了目的。

不过,凯瑟琳改变《华盛顿邮报》定位的第二大步骤还没有展开。尽管《华盛顿邮报》能够犀利地针砭时弊,但是作为一家企业,它的经营却平淡无奇。尽管这份报纸在华盛顿的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它的利润率却只有少得可怜的10% 。它的电视业务也同样麻烦缠身。

1971 年,《华盛顿邮报》上市以后,凯瑟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公司的经营状况上来。她把公司的财务交给董事长兼顾问弗里茨·毕比律师来处理。1973 年春,弗里茨·毕比去世,凯瑟琳成为《财富》500 强企业的第一位女董事长。她曾大胆地向证券分析师们宣布,如果管理界也有普利策奖的话,她希望自己能够获奖,但是华尔街让她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一切发生在巴菲特开始买进她的股票的时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