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第8章 回归股市(2)

霍华德·巴菲特曾经标榜美国是一个完美的封闭社会,不需要再做任何改变。沃伦·巴菲特则富有美国人典型的同情弱者的心态,他欣赏白手起家的本杰明·罗斯纳和肯·蔡斯。同他父亲一样,他憎恶那些坐享其成者(正如他反对用股权激励来奖励管理层一样),但是他发现在美国的乡村俱乐部和会议室里这种人越来越多。有一次,在参加一个正式宴会时,当一位客人抱怨说穷人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成本太高时,巴菲特尖刻地反驳道:“我倒是更担心富人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成本呢。”

这一点从巴菲特的简朴生活中也能够得到鲜明的印证。他基本上依靠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得到的5 万美元年薪来维持家计,他的三个孩子并没有去念私立学校,都在公立学校读书,而且巴菲特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太在意到底能挣到多少钱。事实上,儿子彼得也是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后,才知道父亲是多么富有的。女儿小苏珊说:

我们的生活和别人家没有任何不同,只是我可以买很多好衣服而不会有任何经济障碍,也许这就是唯一的区别。可我自己连一辆车都没有,16 岁的时候就得去外面打工,在商店里当销售员。

巴菲特总是尽量对自己的富有保持低调。当他巨大的财富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后,他的家人也感到很惊讶。巴菲特会开玩笑地说:“我们应该在门口贴上个标记,说比尔·斯科特(他的助手)值夜班负责看守钱财。”巴菲特还会说句俏皮话:“负责值夜班的还有这个想让我在遗嘱里提到他的家伙—彼得!”其实,这并非只是玩笑话。巴菲特对自己赚来的钱很有感情。他提醒孩子们说,不要奢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份遗产。

他似乎担心哪怕是给了他们一点儿钱,都容易把他们给宠坏。

也许巴菲特的这种做法过于执拗,但这也让全家人没有任何拜金情结,并且使家庭氛围变得轻松民主。在万圣节的晚上,巴菲特一家会邀请每一位路过要糖果的孩子进屋,你很难想象J·P·摩根先生或是投资大亨亨利·克拉维斯能有这么友善。邻居们有时候不打招呼就直接到巴菲特家借球场打球,由于来人比较多,巴菲特开玩笑地称之为“基督教青年会”。

在女主人苏珊的庇护下,巴菲特家成了当年喜爱摇滚的反主流文化的年轻人的乐园。小苏珊的一位朋友莱恩·扬科将巴菲特家称作是“安乐窝”。人们可以推开虚掩的门进入巴菲特家的厨房,然后把冰箱里的食物一扫而光。“如果你被风雪堵在城里无法回家,安乐窝就是你的避风港,”

莱恩·扬科回忆说,“待在他们家的感觉真是棒极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