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合伙公司在1968 年赚进了4 000 万美元的利润,年收益率高达59% ,总资产增加到了1.04 亿美元。巴菲特在缺乏灵感的情况下,管理着空前多的资金,再加上市场达到了顶峰,因此他经历了业绩最红火的一年。他跑赢道琼斯指数不是仅仅5 个百分点(他定下的最低目标),而是50 个百分点。他说,这种盈利业绩“是百年一见的稀罕事儿,就像一局牌中抓了13 张黑桃一样”。这是他最后一次轻轻松松就做出的业绩。
这时,牛市正断断续续发出终结前的呻吟,而华尔街的专家们不顾已经很高的整体市盈率,依然在拼命地推荐热门股票。美林公司买进了市盈率为39 倍的IBM 公司股票,巴奇证券公司把施乐公司的股票推高到50 倍的市盈率,布莱尔公司将雅芳公司的市盈率抬高到56 倍。在这样的高盈利水平下,一个把自己所有资产都压在雅芳公司股票上的投资者需要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抽回他的资金。难道它真能“值”那么多钱吗?一个基金经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某个特定时刻股民们认为某种股票价值多少,股票就真能值多少。每一个大学的捐赠基金都觉得“应该持有IBM 、宝丽来和施乐公司等热门股票。因此,我觉得他们会做得不错”。巴菲特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个从表面上难以发现的微妙区别:“价格是你所掏的钱,而价值才是你真正得到的。”
这些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局面已无法扭转,巴菲特对找到理想的股票彻底失望了。1969 年5 月,《商业周刊》把弗雷德·卡尔评为“全美最优秀的投资组合经理”。当月,这个奥马哈人拿定了主意。因为担心自己陷入惨境,同时也担心自己多年来赚到的家业付诸东流,巴菲特做出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他宣布离开投资界。有关他开始清算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消息震惊了所有的合伙人。就在这个时候,当牛市掀起一波波高潮时,他却准备隐退了。
股市的这种投资局面让我无所适从,我也不希望去玩一种自己根本不懂的游戏,这有可能让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声誉都毁于一旦,我不如趁现在急流勇退为宜。
巴菲特做出这一决定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在华尔街,人们绝不会主动关闭一个企业并偿还资金,更不会在鼎盛时期这样做,也不会在公司取得最佳业绩之后主动这样做。之前,根本就没有人这样做过。巴菲特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他可以选择把股票清仓,将股市上的资产换成现金以等待时机,每个合伙人都渴望由他来运作资金,而他也总是感到肩上有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要带领整个合伙公司向前迈进。自从1967 年他写给合伙人那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以来,他曾经试图不要干得那么像“拼命三郎”,但是,只要他继续待在“这个舞台上”,他就绝不可能真正活得悠然自得。
如果我要融入公众之中,我就身不由己地要参与竞争。我明白,我并不想毕生都忙于超越其他的投资经理,让自己完全放慢脚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放下为上,让者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