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第6章 急流勇退(4)

这种投机之风在弗雷德·卡尔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掌管的企业基金(Enterprise Fund )在投资者当中掀起了一阵狂澜。在1967 年,他经营的基金利润率高达惊人的116% ,远远超过了巴菲特任何一年的业绩。弗雷德·卡尔往往投资于一些小规模的成长型公司以及大量非注册股票。媒体也把他捧上了天,称赞他“冷静而又果敢”。作为新崛起的一代投资经理中的精英,弗雷德·卡尔在他位于贝弗利山的豪宅浴室里都安装了电话,开着一辆捷豹车到处奔忙。他办公室的装饰也是呈现一派现代气息。他的投资策略非常简单:“我们不会爱上任何东西,每天早晨起来,每样东西都是要出售的,包括证券组合里的每一只股票,乃至我的衣服和领带。”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投机的基金经理变得越来越富有。如果热门股票上涨了,为什么不简单地跟着买进?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巴菲特。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反应,这既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也是为合伙人的利益考虑。对于当时的“投机风潮”,他写道:

这同我的分析判断背道而驰(或许这是我的偏见),更不符合我的投资风格。我是不会拿自己的钱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投资的,我也确信不会用你们的钱来这样投资。

据他的儿子彼得说,巴菲特把自己和电影《海底两万里》相比,这是一部好莱坞的史诗题材电影,它描述了一位爵士乐大师率领乐队试图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声音。对于巴菲特来说,所谓“属于自己的声音”并不仅仅是挣钱,它更是一种缜密的推理。选对一只股票颇像下国际象棋时走出一步妙棋一样,两者都能体现出一种纯粹的理性美,都代表着一种智力上的有益求索。不管巴菲特是把自己比作音乐大师格伦·米勒还是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菲舍尔,他都不愿意踏进自己陌生的领域。

对于投资决策,如果我不了解其中某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我就不会贸然买入这样的股票。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并不比我对某些动物的交配习惯了解得多。

在巴菲特看来,股市的投机之风越是疯狂,自己就越应该在此时刹车。他把1929 年大萧条来临时的剪报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以便时刻提醒自己。他的办公室里没有什么现代艺术装饰,也没有任何在贝弗利山的豪宅里流行的新鲜玩意儿,有的只是在暖气片上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栗色《穆迪手册》,外加几帧照片。他的接待前台悬挂着富兰克林的箴言“傻瓜才会把钱到处乱花”以及一幅摄于1880 年的华尔街照片。在巴菲特的办公室,你丝毫都感受不到弗雷德·卡尔的影子,巴菲特甚至连股票行情机都没有。(股票行情机每分钟会报一次股价,几乎每个职业投资人都有一台,或拥有一台与之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并且成天盯着行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