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让孩子成长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6)

生命置身于纯净的大自然中一定会发生些变化,若去过西藏的唐古拉山,在缺氧环境中你会获得敬畏与感恩,珍爱生命。西方人喜欢瓦尔登湖,它纯净、宁静、凝固、缓慢,去过的人生命的节率变慢,呼吸变缓,思想却在加深。大自然并没有刻意告诉我们什么,是因为你的在遭遇了它的在,彼此都被浸染,彼此因此而不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写了《我和你》《人与人》两本书,叙述了一种同在理论,被后代人称为相遇哲学。你的在受制于他在,与什么人、物、环境同在决定着人的自我表达。

第四个假定:万物皆信息

万物皆信息。新物理学认为世界是能量的,物质、生命、空间都由能量构成,物质是能量的一种聚合呈现。人类可以关注和感知的能量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信息。与生命是开放的一样,信息也是开放的,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与能量从高处弥散到低处一样。一个信息系统总在与别的信息系统交换、转型、演变,一会儿它聚集在那儿,它在,一会儿它又转化了,它不在了,成为非它。能量的特性也一样,所以信息皆能量。把一个圆形线条切得足够短,每一条看起来都是一条直线,正如人主观感受地是平的。中国道家讲阴阳,中医讲阴阳,风水讲阴阳。山顶是阳,山脚是阴,如果把山这个斜坡切得足够短,如建立一个从山脚到山顶的阶梯,结果每一个细段皆有阴阳。物质都有聚合与携带信息的能力,生命也一样。生命蕴含的信息系统越多,生命聚合的能量也越大,知识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跟信息是能量暗合。相信这个假定你才会认同我在书中主张的育儿方式,要在合适的时间,按照合适的序列,为孩子导入合适的信息刺激,让孩子的心智饱满。

信息的获取有点儿像营养学,不管你吃什么,如何吃,最终都会被分解为相似的营养素被身体吸收。食物的种类越多,获取的营养素就越全面。知识上的偏食与饮食中的偏食是一样的,全面地为孩子提供信息等于全面地为孩子提供营养,也是增强能量。要注意到成人与孩子接纳能力的差异,孩子需要更零散的(切碎)、流动的(软的)、混杂的(非系统)的信息,才能消化吸收良好。孩子也需要吃更多的天然食品(母乳—大自然自在信息),少吃人工添加合成的食品(奶制品—人类发明的知识系统)才能心智健康。

混沌学强调初始状态,新生婴儿正好就处在一种生命的初始状态,对信息的采集和接纳都是迅猛直达的。婴儿对信息吸收不需要理解,需要的是感受,信息的强度是要关注的,越容易感受的信息婴儿越能吸纳。

2岁以前,孩子能得到什么信息要看信息刺激的强度与信息重复的频率。医学猜想人体有近亿个脑细胞,初生时这些细胞未被激活,仿佛一群待命的士兵。当信息刺激产生的时候,一部分神经细胞会被激活,出现协同反应,8~12个细胞会组成一个神经反射丛(战斗小组),相同刺激的多次重复会固化神经丛的功能,此后终身只负责这个信息。复杂的信息会有多个神经反射丛同时协调作战,直到把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电脉冲)供大脑皮层感知。若一种信息在生命发展中废用了,相应的细胞丛便停止工作,不再新陈代谢,成为大脑静止休眠的部分。儿童需要尽可能唤醒这些待命细胞,以扩大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能力。幼年经历过的信息与场景,即便意识与记忆没有了,那种熟悉感却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如果有一天那些废用的信息变得重要,重新把握就比较快。例如,幼年时经历过绘画与音乐的熏陶,成年后这方面就具有一种天赋般的能力。如果幼年缺失了某些信息,成年后要弥补就非常困难,因为大脑中没有那些待命细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