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国就不同问题纷纷建立起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伙伴关系,反映了当今地缘政治中实力中心动态转移的趋势。成立于1986年的凯恩斯集团由19个农产品出口国组成,包括加拿大、巴拉圭、南非、阿根廷和菲律宾等,旨在推进改革农产品贸易,撤销关税和补贴。金砖国家引用了5个大型新兴市场(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还有后来加入的南非)的英文首字母,各国领导人于2009年在俄罗斯举行了首次会晤。其实,早在8年前,美国高盛公司的一位银行家就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早在政界注意到之前,它们便已为商界所知。俄罗斯同时还是工业国组成的八国集团中的一员,墨西哥、南非、巴西、印度和中国这五国后来也加入其中,组成了G8+5集团。有关20国集团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包含19个国家和欧盟的财政部部长和央行行长,另一个包含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但数量上已经超过了20个。这两种版本中的有些国家是重叠的。在世界各地,还不断有一些新的贸易集团和地区性合作组织正在酝酿设立中。“美洲玻利瓦尔联盟”是2005年由委内瑞拉和古巴发起的一个联盟组织,如今有包括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加勒比地区的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群岛、多米尼加和巴布达7个成员。这个联盟的作用类似于贸易协定,但却有较高的政治诉求。联盟内各国可以共享的其中一项福利是眼部护理(由古巴提供医疗服务、委内瑞拉提供的石油资助)。
这些联盟有一个主要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会随意接纳新成员。由于它们只允许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成员加入,因此更像美国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自愿联盟”,而不是像加入联合国或是国际气候变化协商谈判。例如,2012年3月,金砖国家一起探讨建立一个共同发展银行,以动员国与国间的储蓄,推动更深层次贸易关系的开放,尤其是促进其他三个成员国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合作。
与国际性大联盟相比,这些联盟通常能更好地完成制定的目标。真正全球性的协议现在已经很罕见了,还在实际发挥作用的便更少。最近的一次全球贸易协定是在1994年达成的,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而到现在美国还未认可《京都议定书》,很多签约国也并未完成指标。2000年,联合国发表了由192个国家签署的“千禧年宣言”里预计到2015年目标日期时,实现多项全球性的社会目标。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失败收场,尽管付出了外交上的巨大努力,却仅勉强得到了一个象征性的结果,也许从中除了能看到希望普遍遵守的多边行动计划的特性,还能看到很多。
一种新的方式,我把它叫作“最小化的多边主义”,也许为各国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把数量尽可能少的国家召集到谈判桌前以期改变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方式。比如,世界上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世界前20个濒危鱼类资源消费国,世界前几位与非洲援助相关的国家,等等。当“最小化的多边主义”成为少数国家的联盟时,会给小国送去福音,因为它不但办事成功的概率更高,而且也不会遭到大国的叫停。然而,“最小化的多边主义”也会受到权力衰退的影响。因为很多这种机构都是针对某个问题专门设立的,对全球的参与缺乏一种道义上的压力。同时,当面临成员国政府解散或被推翻、成员国人民提出异议或是政策倾向发生改变时,这种机构也会遭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