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思索》四、神学研究:1900年至1902年(3)

依据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耶稣始终存在于弥赛亚之期盼之中,后期的犹太教有此记载,古代先知及公元前165年出现的《但以理书》亦有此记录。另外,从《以诺书》 (约公元前100年)、《所罗门诗篇》(公元前63年)及《希腊语巴录启示录》(公元1至3世纪)和《以斯拉启示录》(约公元80年)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期盼。

与其同时代的人一样,耶稣也认为弥赛亚亦即《但以理书》所述之“人子”,将驾天国祥云而来。他所弘扬的天国就是神圣的弥赛亚国度,将于自然世界的尽头之时,随“人子”现身于世。他不断训示信众,要时刻准备接受审判,因此有些人得享进入天国,有些人受罚坠入地狱。他向门徒甚至如此示意:最后的审判开始时,神的王位旁将预留12个位置,用于审判以色列的12个部落。

借此,耶稣于各种层面都认同后期犹太教对弥赛亚之渴望,他并未将其精神化,只是将强大的道德精神贯穿其中,并逾越所有律法经文。他要求世人践行绝对的爱之伦理,以此证明他们属于神和救世主,进而遴选为天国子民。根据耶稣登山训众所言,有福之人必为:质朴单纯者、善良仁慈者、和谐平和者、心地纯净者、天国企盼者、哀衿大度者、甘于牺牲者,以及童心未泯者。

以往神学研究的过失是,断言耶稣欲将精神化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盼。事实是,耶稣将爱的伦理导入现实企盼中。未解此意,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如此深奥、如此抽象的宗教伦理,如何能与如此单纯且实际的犹太观点相结合。然而,这种结合就是事实。

否定耶稣布道由成功至失败之观点,不妨指出:无论在加利利 的旷野或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耶稣晚期依然受到信徒的拥戴与保护,致其免受伤害。依托皈依者,他甚可冒险在圣殿讲道时抨击法利赛人,驱逐商人、净化圣殿。

耶稣曾遣使徒外出宣扬天国已近,及至任务完成、归返之际,耶稣随即引领他们退隐于推罗城和西顿城之异教区。如此安排,并非避敌,事实上,信众并未叛离,耶稣只是想与若干亲近之人独处。当他重出加利利时,信众即刻围拢其侧。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是带领一群朝圣者参加逾越节庆典的。可若非他亲自入虎穴,接踵而至的逮捕与殉难于十字架之难是不可能发生的。审判发生在深夜,耶路撒冷尚未苏醒,耶稣业已被钉十字架。

基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我将以如下概念驳斥以往对耶稣生平的错误诠释:耶稣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一切皆基于他对末日已近、天国将现的期盼。此亦理解为对“末世论”的(eschatological是从希腊字源eschatos而来,意指“末尾的”)阐释,亦与传统犹太基督教义描述世界末日将临之事件相一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