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搞产业转型、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发展现代的服务业。不过很有意思,比如在北京,很多外地人的感触是:如果北京有个别的餐馆能做得像广东、四川的餐馆那样,那一定会非常火!原因在于,北京的“爷”不太喜欢做服务业。中国要做更加有力量的服务业,应该如何提升自己呢?
印度为全球提供服务,它就像一个大的呼叫中心(call-center)。比如,在美国打电话订比萨饼,电话直接就转到印度的一个呼叫中心去了,它就给安排好了,这叫作“在地国际化”,就是在本地、不出国,但是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印度人的服务外包还包括软件服务,他们过去帮美国人写代码,现在则帮忙做后台支持。一个金融机构每天有大量的数据需要汇总,在美国要雇人来做这些东西花费很高,于是这些后台全都是
一个女人老要提醒别人“我是美女”的时候,她肯定不是美女;领导也是这样,如果用各种方式提醒别人“我是领导”,那肯定不是领导,往往是那些能够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而让别人依赖的,才是真正的领导。
印度人在帮忙,包括数据录入、处理、挖掘、归档和备份等。从最早的软件作为一件产品卖出去,到后来软件变成一种服务,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产品的特点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分离,服务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步,所以产品业和服务业就有差别了。
中国要提升整体的国际产业竞争力、解决就业,就要发展服务业。但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兴起,都需要有一种相关文化的支撑,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大国?中国在从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型的过程当中,对文化的底蕴、性格类型都有特定的要求。
印度的服务外包非常厉害,它从软件服务发展到后来的会议服务和理财服务,比如三个美国人可以雇一个印度人帮他们理财,做个人财务管理和税务登记。过去一直以为印度人能做外包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错,但是再看中国,在中国不需要英语,但服务还是很差!
比如会议外包,印度人除了实体的会场不能去以外,开会所有的流程、每一个细节他们都计划得非常精细、非常周到,然后美国人只要按照流程直接去执行就可以了。印度人在语言方面的修养确实不错,他们还帮美国人写会议的演讲稿,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是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是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现代服务业跟传统服务业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现代服务业又叫生产型服务业,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提供服务,比如咨询、财务管理等,都是带有生产性的,而传统服务业都是消费型的。通俗一点儿说,以前的服务业帮助人们花钱,现在的服务业帮助人们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