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优雅》我和我的小伙伴们(1)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有两项,一是短缺经济中的供给,二是大量待业青年的就业安排。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贺院长专门找我们会谈了代管的问题,提出了院里的要求,并最终签订代理的委托协议,而代表服务社去担任服务公司经理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就这样,我和一个助手进驻了农科院。

为了解决就餐问题,我组织人在农科院的西门北侧盖了几间平房,从院里的食堂调了位张师傅,带了一帮孩子,办起了对内和对外经营的“天天饭馆”。从白案到红案,从服务到灶台,都是按内部食堂的风格学习和管理的,虽然员工都是大院里的孩子,但总算有了个安身之地,开始也都很努力,也算是有模有样的。

一天,一群退了休的老头们在老周、老朱的带领下找到我,希望能利用老头们的力量组织一支施工队,解决院里的基建盖房问题,同时能安排许多就业,我们一拍即合。在后勤主任李明堂的支持下,占了几间破房做办公室,就开张了。院后勤将几个所的盖房与改造任务都交给了施工队,当年就取得了盈利,并将业务从院内发展到院外,后来我到华远后的许多业务都是“老头队”帮助完成的,双方建立起了友好的合作与联系。

饭馆早上六点开门,要提前在四点多起床,屋外一片漆黑时,就开始生火、和面、热油、熬粥、烤小烧饼、煮豆浆,一开门就排起了长长的队。

饭馆的对面就是理工大的校门,也有许多教职工和学生到这里买早点吃。

每天早上,我们大约要炸两三袋面粉的油饼,煮一大锅米粥和一锅豆浆。四五个人忙得昏头转向,还要收拾桌子,洗刷碗筷。

一碗豆浆两三分钱,糖浆五分钱,一个油饼六分钱,一个烧饼八分钱,一碗米粥四分钱,有时不煮粥就包馄饨,忙了一早上,数数也就一二百元的营业收入,有时天冷,连一百元钱也卖不到。

收拾完早饭又开始准备午饭,洗菜、包饺子、蒸馒头、做花卷,小馆里做不出什么大餐,那时也没人吃大鱼大肉,常常一天也就卖出一两条鱼,生活困难的时代,人们不敢大吃大喝,多是家常便饭,以填饱肚子为主。一天经营下来收入不到千元,一个月下来也就一两千元的利润,幸亏是自己盖的房子,不用交租金,这样的经营状况实在无法提高孩子们的工资,也无法让孩子们安心。

那时的商品供应还是以计划性的为主,许多商品短缺,连好烟好酒也很难采购,啤酒更是紧俏物资,夏天则是哪个饭馆能供应啤酒哪个饭馆就有生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