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一个念头在大脑里从产生到被自己认可,就像走一道迷宫一样,一定要从起点顺利达到终点,这个念头才能够被自己肯定。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时,这个念头就会让自己难以接受,而本能地形成多重保护性的阻拦,就相当于让这个念头走进了迷宫的死胡同。于是,这个念头在大脑中就走不到终点,无法被自己认可。那这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念头被本能地压抑起来,大脑会产生一个替代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往往是否定上一个念头的: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问题,而是环境出了问题。这个念头很快走到了迷宫的终点——被大脑轻松地接受了。
这些思路虽然说起来非常复杂,可是以大脑的运行速度来说,我们很快就能脱口而出:“假如公司再好一点,我肯定是可以做到更好的!”
这就是大脑的逃避机制。
逃避机制:
“这是谁的错呢?”但凡遇到问题,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声音,接着我们就会看到有人在抵赖狡辩,有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甚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习惯。
“免罪”理论
1.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2.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的两种形式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3.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1.“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经常使用的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便会脱口而出。
2.“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祈求宽恕的一种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一部分责任。人们经常对此进行反驳: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