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各阶层的“情态”分析(5)

(三)精英阶层

精英(elite)一词,指地位优越的社会集团。现代社会精英理论的创始人帕雷多把“精英阶级”定义成“在各自活动领域中获得最高指数的人”① 。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同的。中国当下社会,当然也形成了精英阶层,主要是掌握着一定经济资源的民营企业家,掌握着文化、知识资源的知识精英,以及掌握着权力资源的国家、社会的管理者。

1.企业家

企业家阶层是市场经济下的新生群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管理者秉承上级指令,以政府经济计划的执行者的面目出现,而非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家。我们可以说,计划经济没有企业家,也不需要企业家。

当今的企业家按性质大致上划分为两类:民企的企业家,国企的企业家。

先说民营企业家。

从1956年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的改革,其间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基本上没有了私营企业。改革,是一个政府释放出资源以及资源开始自由流通的过程。有一批特别敏感且富于经营才华的人,把握住了市场提供的机会,脱颖而出,逐渐致富。不过当时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的地位、形象整体上欠佳。

民营企业真正赢得发展的契机,是1990年代的事了。当时国企已然衰败,亏损严重,难以扶起,乃至变成国家急欲甩脱的包袱;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是蓄势待发,在此情况下,私营企业终于等来了壮大的空间,并且逐渐得到了国家的认同。有一大批体制内人士借此契机离开体制,下海经商,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如今企业界的中坚、成为标志性的人物。这部分精英人士提升了民营企业家群体的素质,也改变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更使民营企业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浮现于社会中。

尽管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有目共睹,也不是没有遭遇困境。尤其是最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说民企度日维艰,也不算太过分。我想,困扰民企的,在经营上是成本增加,招工难,特别是融资难和税负过重等。国家并未给予民企以有力的扶持、救助,这与对待国企截然两样。一边是雪中无炭,一边是锦上有花,不公尽显。

再者,民营企业家还普遍怀有危机意识。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陕北榆林,煤炭资源储量丰厚,更以出产豪奢、阔气的“煤老板”著称。他们的子弟,千方百计想挤入当地政府机关,尤其是司法系统;甚至不惜造假,也要弄身“制服”穿上,并不管这身“制服”有没有太大的权力含金量①。 显然,榆林“煤老板”们的心态,不是想能拥有权力,只是去依傍权力。一句话,他们想以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2011年一家研究机构发布了《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在受访的18个重点城市的980位资产超过千万的高净值群体中,有14%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当中;此外,还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②。 他们也不全都是民营企业家,移民的原因也定然是多重的,但其中一点不容否认是向往更公平、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社会生活。以上两例,一是依傍权力,一个是移民外国,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揭示当下民营企业家群体性的不安意识。

这种危机感也是一种情绪,不满意于社会的不公平。可见,只有从制度上予以真切的保护,予以公平的待遇,民营企业家群体性的危机感和不安感才能消除,也由此才能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做出更有力的贡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