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满
与“二战”后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努力相比,中国在这个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将巨大的赌注压在了外向型经济增长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自20世纪80年代经济起飞开始,这些年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翻了8倍。这是亚洲其他经济体在其经济发展的相应阶段所获成就的2~3倍。此外,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增加了这一赌注:其出口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20%增加到了2007年的36%。作为世界最大的开放型发展中经济体——2007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史无前例地达到了65%——中国不能指望在这场全球经济冲击中得到特别优待。
事实证明,它并没有得到优待。随着出口的直线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的GDP增长同比减缓到6.8%,与2007年的13%相比,这无疑是大幅减速。重要的是,如果与第三季度的经济活动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的增幅接近于零。此外,随着2009年年初出口急剧下滑为负增长——1月、2月的出口同比下降21%,外部需求的冲击已经使中国经济增长戛然而止。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经济活动的这一罕见下跌做出了迅速的回应。2008年11月,他们批准了一个为期两年的4万亿元人民币财政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农村发展、铁路、公路、机场以及电网建设支出占整个刺激计划的47%,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费用占25%。中国官员称之为“积极的财政刺激措施”,它沿用了中国对此前的两场外部需求冲击——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0~2001年的全球经济温和衰退——的应对方法。在那两次冲击中,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财政支持填补了外部需求暂时下滑造成的缺口。当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时,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已经占据了最佳位置,因而得以抓住全球贸易上升带来的机遇。
在那两次,这一方法像魔法一样管用。这一次,中国似乎在赌同样的结果会再次出现。除了基础设施支撑政策,政府这次还对纺织、钢铁、装备制造、轻工业、物流等出口行业提供支持,并将其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部分。同时,它还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为出口商提供支持。这些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广泛刺激政策,与此前的反周期稳定措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对于国内私人消费的提振措施却只停留在口头上——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其快速增长的经济的滞后领域。政府向农村家庭发放了消费券,宣布了相对比较温和的全民医保计划——所有这些方面在未来三年的支出总额仅为8 500亿元(1 250亿美元)。虽然这些支持消费的措施没有什么不对,但在我看来,它们的规模太小,不足以扭转中国滞后的消费状况。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例跌至历史最低点:36%。在建立社会安全网络,尤其是社会保障和养老金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比现在认真得多的措施。唯有如此,政府才能减少人们因为担心而进行的过度的预防性储蓄,并建立一个基础更为广泛的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