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有八卦(3)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能力有限,吃鱼还是件很奢靡的事情,鱼能和熊掌并列。到了后来,鱼就便宜了。唐朝开成年间,物价特别便宜,村子里卖鱼或肉,一般人拿半尺绢就能换到,要是读书人,写一幅白乐天的诗,就可以换了。

鲥鱼,是被古代文人们特别推崇的美味。人们说,它最美味的部分在于皮肉之交处,所以吃鲥鱼都是不去鱼鳞的。但鲥鱼还有一个别称叫作箭鱼,肚子上面的细刺像箭镞一样多。不止一个文人把这当成最大的遗憾,苏东坡就说过,鲥鱼刺多是一大恨事,宋朝的彭渊材更是把鲥鱼多刺,列为平生五大恨事之首(其他为金橘多酸、莼菜性冷、海棠无香、曾子固不能作诗)。这鲥鱼,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有趣的是,在鲥鱼中还有“鱼皂隶”的说法。如果渔民捉到腰间环绕一条红色鳞带的鲥鱼,那么就是捉到鱼皂隶了,这意味着,今年的鲥鱼一定特别多。有吃鱼的,就有放鱼的。古人放生,大多愿意放鱼。为什么都放鱼而不放猪啊鸡啊什么的呢?明朝《广志绎》认为,原因是鸡猪之类,属于六道之中的定杀业,而鱼属于不定杀业。其实也未必合理。鱼放到江河里,能活下去,猪和鸡放到野外去,能活几天啊?要放生,还是放鱼有效果。

说起放生,还有把事情搞砸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里说,宋仁宗年间,潭州每年三月、四月和八月,都要搞放生会。道观磬钹齐鸣,引导人们把鸟放上天,把鱼放入河。可谁知道没多会儿,放出去的鸟不少坠落到地上,鱼也翻了白。道士们一查原因,原来一到放生会,老百姓就争相到市场上去买鱼禽,生意好了,商家就大肆粘鸟网鱼,动物们都带了伤,放了也是个死。这放生会就成了杀生会了。后来在一位云游道士的建议下,放生这个节目就被彻底放弃了。

在放生的故事中,还有名人趣事,名人就是在五代混战的乱世中当过四国宰相的官场不倒翁冯道。这老爷子在家里挖了个放生池,买到活鱼就搁池子里养着。当时他儿子也做了官,是个监丞,可一点都不像爹,特别爱吃鱼。看到老爷子池子里的鱼,忍不住,时不常偷钓一条拿去吃。冯道发现了,极其不愉快,不过也没训斥儿子,而是给鱼池建了个院子,用墙围上了,门上上了锁,还写了首诗:“高却垣墙钥却门,监丞从此罢垂纶。池中鱼鳖应相贺,从此方知有主人。”

爷俩为鱼斗气儿,还真有意思。

《风月有痕》京东·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