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辛酸(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头一个学习的是他的堂兄、十二岁的朱天申,在朱天锡的基础上,又加了几本书,而且能连读一百遍;接下来是十二岁的黄居仁,九经连读七十五遍,全给了进士。

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么挣功名,可比长大了老老实实参加科举考试更合算。于是全国各地经久不息坚持不懈地培养神童,比如江西南康,就有了个神童山,每年都能输出神童上百人,其中一部分能得到功名,比例是七比一。

最过分的就是朱天锡的家乡饶州了。邻居们都想,既然朱天锡能当神童,那我家孩子为什么不能?于是五六岁的孩子,粗读诗书以后,马上就得背五经。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啊,家长也有办法,把孩子搁竹篮子里,再把篮子搁树枝上,这样就不会走神了。教书先生呢,先谈好价钱,然后按经书算钱,背完一种,结一次账。

饶州神童这个品牌打响了,可也有相当大的代价——据说有不少小孩,就是这么念书念死的。难怪有人评价:“如此教小儿,可谓矫揉造作矣。”看看吧,现在为奥数题和各种竞赛头疼的小孩儿们,你们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宋朝的孩子比你们惨一百倍。虎妈狼爸什么的也别吹牛了,老祖宗比你们虐多了。

这种很“二”的教育方法,似乎并没教出什么能干的人才来。不是所有小孩都适合当神童,也不是所有神童都能像甘罗、晏殊那样,成为人才。要说真正聪明的孩子,还真有一个。这小孩儿叫王,是宋神宗年间的将军王韶最小的儿子。王的聪明,体现在他刚会说话的时候——那年春节期间,汴梁城举办了盛大的灯会,所有人都出门去看灯。王韶的家人,也扛着小王出去凑热闹。走到皇宫的宣德门,正好赶上皇上登楼,那真是万众敬仰,一片欢呼,人都快挤疯了。等家人把视线从皇帝身上移开,一摸肩头,小孩儿没了。

丢了孩子,家人吓坏了,找也找不到,只好溜回家。王韶看见他们神色不对,一追问,才知道孩子丢了。万没想到,王韶说:“要是别的孩子丢了,咱们就得找找,王啊,不着急,过几天自己就能回来。” 还真让王韶说着了,十天后,王真回来了,是皇宫中派的太监陪着,坐着牛车回家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家人扛着王出门的时候,就让人贩子盯上了。这孩子穿得真漂亮啊,估计能卖个好价钱。跟踪半天终于等到机会,皇帝出现,最热闹的时候,人贩子们一拱一挤,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就换人扛他了,瞬间就和家人分开。王情急之中,干了一件事,把自己的珍珠帽子藏怀里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