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水很深(2)

清代的《柳南随笔》说,当年嘉定有个县丞叫李玉森,见到朝廷来的直指(巡查官员)时,称呼对方为“大人”,对方还生气了。李玉森解释说:“大人这个称呼多美啊,不用来称呼您,这个词儿就贱了。”说得对方舒服啊,脸色立刻就转好了。

另外一个版本是,有个叫夏玉麟的小孩,称呼县令为“大人”。县令不高兴了,说“大人”这说法哪儿来的啊?你给我从书里找出一百个“大人”来。夏玉麟也聪明,张嘴就答:“孔门七十二贤人加云台二十八将,一共一百个。”这么一说,把县令给说乐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大人”就逐渐普及了吧。总之,张大人李大人什么的就叫起来了。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大人”还是官员之间的称呼,吏员(政府聘任的无功名的办事员)和老百姓,一定还得叫官员为“老爷”“大老爷”。

那再往前说,没有“老爷”“大人”的时候,官场怎么称呼呢?恐怕就是“明公”“公”一类的了。在古代,即便在一般老百姓之中,也有些区别人的称呼。例如男青年,就被分成两种,学习好的、家里有背景的文艺男青年,会被称为“秀”,如张三秀、李五秀,这个“秀”字,一度成了男孩名字中的常用字。而普通的男青年,就叫作“郎”,张三郎、李五郎。

慢慢地,“秀”这个称呼,也蔓延到女子之中。北宋祥符年间,建安有位姓徐的女子,写了本书叫《闺秀集》,从此,会吟诗有文化的女孩子,就叫作“闺秀”。再后来呢,大家都知道了,女性基本抢走了这个“秀”字,男人们很少这么叫了。还有两个常用称呼:老师,同学。其实这两个词的历史都不算长,全是明朝才有的。

在明朝之前,人们称呼老师都叫“先生”,尊敬一点,“老先生”,再尊敬下去,“先生大人”。科举的考生,对主考官自称“门生”,叫对方“某公”。可到了严嵩掌权的时候,情况变了,阿谀奉承的人多,就把严嵩叫“老师”,再肉麻的,则叫“老夫子”,言外之意,严老师直逼孔圣人啊。从此,“老师”这个词就蔓延开来,以至于大家无缘无故就互称某老师某老师,和现在一样了。这样看,“老师”这个词,出身还不太好呢。

至于“同学”,则出现在明末。以前上学,一个老师教的,叫同门,同一届考生,叫同年,没有叫同学的。崇祯年间,江南兴起了结社,最有名的就是复社。同一个社的人,互相称呼为“社盟”。可忽然有那么一天,大家都改称“同学”了。当时的知识精英黄宗羲在一首诗的注解里写道:“同学之称,余与沈眉生(沈寿民)、陆文虎(陆符)始也。”他提到的这两位,都是复社有名的文人。看来“同学”这个词不错,很快就被大家用开了。到现在网上有了新叫法,成了“童鞋”了。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称呼。文艺作品不是史书,可能用错了大家也不知道,反正不是当真看的。不过要用对了呢?显得自己多严谨啊,多认真啊,多积德啊。谁也做不到全对,追求准确就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