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词(2)

本来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之后该轮到他了,可没想到赵光义要传皇位给儿子,赵廷美政治斗争失败,从秦王、开封府尹的高位上一降再降。有趣就有趣在这个开封府尹上——宋朝后来当上这个市长的人,除非是皇族,其他都要叫“权知开封府”,也就是暂时代理市长,包括著名的包拯,他也是个代理的。为啥啊?因为正市长皇家的人当过,别人不敢当。倒霉的赵廷美,终于在身后让别人忌讳了一把。

这一类的避讳到南宋愈演愈烈,甚至官职犯了三代内的家讳都得辞职。比如有个张嗣古,曾经要升任起居郎——也不知道这仨字儿哪个犯了祖上的名讳了,他必须得请辞。这朝廷也真有意思,一看出了这事儿,干脆把官名给改了,改成“侍立修注官”了。名字中不许用“天”字,也是从宋朝开始的。宋徽宗政和年间,给事中赵野上书说:“凡世俗以君、王、圣三字为名的,已经下令去掉改变了。但还有用天字当名字的,我觉得也该禁止。”这个建议被宋徽宗采纳了,从此人们的名字里,这几个字就消失了。到了明朝正统年间,这事就更过分了,内阁的授意,考进士的,试卷里出现“天”字也不行。那“天”叫什么啊?改叫“霄”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更为神奇的是,在宋朝连“太行山”都成了忌讳。为啥啊?古文太与大相通,“太行”就是“大行”,大行就是——皇帝挂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文人崔公度写给宋真宗的《太行山赋》,就改成了《感山赋》。后来,一系列的朝代似乎都在避讳太行山。宋朝皇帝讲究避讳,有时候会把自己避讳乱了。《铁围山丛谈》说,宋徽宗是个特别爱换年号的皇帝,他为了纪念自己当皇帝二十年,曾经下令改年号为“重和”,和上加和,多么喜庆啊。可是没俩月,就发现这年号和辽国的年号重了。原来,辽国曾经有个年号叫重熙,可宋徽宗时期,辽国国主叫耶律禧,禧与熙同音,辽国也讲避讳啊,于是就把以前的重熙年号,称为重和。宋徽宗听说后不干了,怎么能和番邦一个年号呢?改!

几个月后,“重和”改成了“宣和”,汴梁皇宫里就有宣和殿,宋徽宗心说我用我的宫殿当年号,总没毛病了吧?

可谁知道还是有毛病。有人指出,宣和的“宣”字,里面有“二日”,你一大宋朝,有俩太阳,吉利吗?

宋徽宗可真急坏了,到处征求意见,这年号叫什么不犯忌讳啊?想了好几年没想出来,把金兵想来了,他禅位了,年号改成靖康了。这可是历史上著名的年号之一。避讳,有时候也是权力的象征。你要是平头百姓,谁想得起为你避讳啊,可你要是权臣蔡京,那就是另外一种待遇了。蔡京当权之时,吃饭的时候上菜,必须报出菜名来。饭桌上有菜汤,宋朝人叫菜羹,菜羹菜羹地叫,口齿不清楚不就成了“蔡京”了吗?一定要改。于是,菜羹变成了“羹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