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才无双(1)

辩才无双

读了点书的人,特别喜欢辩论。一是能卖弄学问,引起大家敬仰;二是能打败对手,高人一等。就像动物世界里动物老掐架,为的是争当头领,读书人的辩论,有时无关对错,仅仅就是为了掐架。

王安石得意的时候,编了本《字说》,大约就是现在的字典,他把每个汉字都拆解,说汉字的音、形都表示万物的规律。天下的读书人,就都得按照这个方法来解释汉字。

这种学术权威非常招人讨厌,苏东坡就不服,有一天质问王安石:“丞相,我问你,牛长得壮实,鹿跑得快,那为啥‘’(就是奔的异体字)是表示速度快,而‘’(粗的异体字)是表示粗壮呢?”(另一个版本,这话是刘问的,刘是《资治通鉴》的副总编辑,一看就知道是司马光的人。)结果,把王安石问了个张口结舌。

苏东坡接着问:“你说‘坡’是啥意思?”王安石答:“‘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大笑:“那‘滑’就是水的骨头了?”

这有点像现在的人在网上吵架。明面看,是学术争论,背地里,是两派官员的政治斗争。得罪王安石有啥好果子吃啊?没多久,苏东坡就被贬官了。苏东坡没想到的是,到了百十年后的南宋,他自己成了学术权威了。陆游就写过,北宋的时候,社会上风靡的是《文选》(南朝萧统组织编纂的前人优秀诗文选),那时候说什么,都得用《文选》里的词儿。草一定得叫“王孙”,梅花一定得叫“驿使”,月亮得称作“望舒”,山水必须是“清晖”。要不这么说,就吃不开。所以有个顺口溜,叫“《文选》烂,秀才半”,意思是《文选》念熟了,秀才就算考上一半了。

可谁知道风水轮流转,到了南宋,崇尚的是苏氏文体,一切文章体例、用语乃至口气,都得按苏轼、苏辙他们的路数来。谁要不服,就做好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准备吧,顺口溜也改了,叫“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可是当年苏东坡做梦都没想到的事。辩论之类,效果最好的是和当下的红人辩,效果次之的是和前人辩——当然质疑的必须得是常识。比如陆游,就质疑了一个成语,“寿终正寝”。陆游说,古代诸侯快死的时候,一定要抬到大厅去,死也得死在大厅上,不能死在卧室里,为啥呢?因为卧室里有女人,死在那儿容易导致女人干政、误国。大厅,也叫路寝,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寿终路寝”。可很多人包括黄庭坚都认为大厅叫“正寝”,卧室叫“小寝”,这不就成了笔糊涂账了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