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看到了什么?(1)

研究生毕业后,周鸿祎重回中关村。

算起来,这是他第三次与这个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村”扯上关系了。

中关村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大约是在明朝。当时有不少宦官在这里修建庄园和庙宇,而宦官又称为“中官”,于是得了“中官屯”之名。1951年,此地被国务院有关部门看上,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址,入住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官”二字肯定是不能再用了,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提议改名为“中关村”。

1980年10月23日,中关村第一家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出现。这也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由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研究员陈春先创办。在胡耀邦、胡启立、方毅等中央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中关村科技企业时代拉开了大幕。在80年代前期,中关村知名度还比较小。

中关村知名度的提升是从1986年开始的。那一年,中关村附近聚集了四通、科海、信通、联想等公司,联想当时还叫中科院计算所公司。随着这些公司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中关村的名气不断攀升,但人们还是习惯叫它“电子一条街”。直到1987年12月,中共中央联合调查组进驻中关村,对这些公司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做出报告,后来《人民日报》又以标题“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在显著位置刊登,从此“中关村”出现在了“电子一条街”之前。

1988年5月10日,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我国第一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逐渐声名显赫。1999年6月,“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沿用至今。

应该说,北大方正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正好代表了第一代中关村科技企业从懵懂向成熟、从野蛮向现代过渡的一条必由之路。1985年10月15日,楼滨龙出任北大新技术总公司总经理,此后7年,北大方正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公司账面自有资金达到2亿元左右,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也是中关村最有钱的公司。

1993年,上海《文汇报》发文惊叹:“沪全部校办企业一年经营额不敌北京一家北大方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