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2)

1929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习时,萨特认识了小自己两岁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与世间所有正当龄的小情侣一样,他二位也是:干柴烈火一拍即合山盟海誓私定终身;可与世间所有正当龄的小情侣又不一样,他俩的山盟海誓惊世骇俗:“我们之间永不说谎永远挚爱对方,但我们永不结婚永不干涉对方同其他人的其他爱情!”从此后,没领证的萨特和波伏娃开始非法同居,他俩同居了50年,契约爱情了一辈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到底是什么,还要从18世纪的哲学讲起。那时候哲学为了和神学作斗争,为了否定神性承认人性,所有的理念都强调“本质先于存在”,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这种“本质”在柏拉图那里叫“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叫“理性”,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叫“上帝知识”,在笛卡尔那里叫“观念”,在黑格尔那里叫“绝对精神”。到了萨特这里,他开始和传统的哲学决裂:他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直接表明了人与工具、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界的不同。人的存在是不能受任何本质概念规定的。一个工具,如斧子,它在制造之前就已经规定了它的性质、用途、用法、形状大小等本质属性,然后被生产者制造出来。但人的存在却不是提前被上帝规定好的,上帝无法主宰人的本质。人之初,空无有,人的选择造就了人自身,人的本质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行动和意志来创造自己的本质,并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萨特看来,客体世界荒谬荒诞,人生由此痛苦孤独。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却应追求自由,不断选择,我们在自由选择时又应该承担责任,自由和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在的存在”,就是“物”的存在,它无意识无目的无理由,它就是它,它孤立而偶然,因此萨特讲:现象即本质。另一类是“自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有意识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性,强调行动的永恒可变性,它要改变自在存在的永恒性。个体的人没有不变的本质,他自身的现实境遇和自由选择创造了他的本质。一言以蔽之,萨特的客体世界是“自在存在”,主体世界是“自为存在”。人类先天无本质,无论怎么样,人类的失败不可避免,无论你怎样选择,怎样造就自己,却永远无法实现“自在自为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像对象一样客体的自在存在,也不可能自为的虚无的存在。人只有边追求自由边承担责任,在行动中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

萨特的世界是一个荒谬的世界。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有人为目标奋斗,却并不存在一个人类的目标;每个人都想自为的存在,却不可能实现人类世界的自为存在,这个世界是丑恶的、毫无希望的世界。因为世界的毫无希望,人类的存在便有了价值,世界本空虚,人用行动填充空虚,人的自由就是对空虚和荒谬的一种反抗。人生无所依,一切取决于自己。我们只有在追求自由的反抗中,创造自己的价值,赋予空荡的世界以意义。

在萨特看来“他人就是地狱”,这句来自剧作《禁闭》里的名言曾一度让萨特置身于口水战的中心。萨特这句话不是让大家去仇恨他人。他只是在研究“自在存在”“自为存在”的同时,探讨另外一个存在即“为他的存在”,研究“人”就绕不过“他人”。客体是自在存在,主体自为存在,可一个主体的人在他人眼里却成了客体。这些他人在自我的自由选择中把你当成了对象,于是,你成了别人意识的对象,而不是自我意识的主体,这就是“为他的存在”。在萨特看来,如果现实中你和他人关系恶化,那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太依赖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那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