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只是不想让“音乐”停下来罢了(2)

标准普尔和穆迪评级公司能占据如此大的市场份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两大巨头长期以来一直是利益集团的一分子。两者皆为合法寡头垄断链条的一环,政府在这一行业中实施准入限制。与此同时,标准普尔和穆迪的积极评价往往是在大额养老金的各项相关法规的允准下做出的——在购买债券之前,其中2/3的养老金法规规定债券销售前,必须有标准普尔或穆迪两者同时对债券进行评级。

尽管标准普尔和穆迪的员工收入与华尔街那些公司的员工不可同日而语,但两大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获得的特别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1997~2007年这10年间,穆迪公司来自所谓结构性融资评估的收入就增加了800多倍。此类评估也是公司在泡沫经济时期的主要业务,这些业务使得穆迪在房地产泡沫期内连续5年占据着标准普尔500家上市公司的利润榜首位。(2010年,即便当时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碎,各大评级机构的问题已经凸显,穆迪仍旧保持着25%的盈利率。)

只要新的担保债务凭证源源不断地发行,大笔利润就唾手可得。投资者事发前无从知晓评级的准确性,评级公司因此没有比拼服务质量的热情。穆迪的总裁麦克丹尼尔就曾明确地告知董事会,评级质量是对公司利润影响最小的因素。

评级机构的利润方程很简单。每完成一次评级任务,评级公司就会从证券发行人那里得到一份报酬,债权抵押证券发行得越多,来自证券发行人的利润也就越大。通过融合不同类型的抵押证券,或由原类型衍生出新类型,债权抵押证券其实可以无限量发行,而这些评级机构又不会错过任何评估的机会。后来,政府的一次调查公开了穆迪两名老员工的即时信息交流记录,其中一位员工说,即使一种证券是“一群牛设计的”,穆迪也愿意评估它。在有些情况下,一些评级机构甚至还会协助证券发行者操控评估结果。在所谓的透明机制下,标准普尔评级机构为证券发行者提供评级软件的副本,这既方便了他们了解不良贷款的具体数额,确定再投放量,同时还能维持评级结果。

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及其破灭,将会断送评级机构唾手可得的财路。对威胁自己的风险,人类拥有一种超凡的能力,那就是对其视而不见,好像这么做,风险就会自动消失。如此看来,德文·夏尔马在听证会上的陈述似乎是合乎情理的,即便其他评级公司注意到房地产泡沫现象, 但标准普尔公司却很可能真的忽略了这一信息。

然而事实上,标准普尔公司十分清楚可能会出现房地产泡沫问题,但它们给出的结论却是,这次泡沫没什么大不了的。标准普尔评级机构的发言人凯瑟琳·马茜斯曾向我提供过一份备忘录,其中详细地记录了该公司在2005年做的一次模拟测评,这次测评预测出,两年内美国的房价将下降20%,这个降幅与2006~2008年间房价的实际降幅——30%——已经相当接近了。这份备忘录认为,标准普尔现有的各种预测模式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发生经济低迷风险的信号”,由这些模式评定出的高级别证券可以“经受住房价下跌,且不会发生信用降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