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2)

没有反清志士们断发前的铮铮誓言,也没有遗老遗少们被迫剪辫时的哀哀怨怨或决意留辫的执拗,这位年轻人只是平静地记述了拍摄照片的动机和经过,但于字里行间也对从此失去那条长辫,流露了淡淡的眷恋。这也难怪,他的爷爷、他的父亲,乃至他更老的祖辈们,都是脑后拖着一条长辫生活过来的,自打他记事起,身后的这条长辫也须臾不离地伴随着他,既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一旦失去,难免有些不习惯,乃至有些怅然。

《老照片》还刊登过一张有趣的照片(图三)。劳作间隙,一位农人在替另一位农人编织脑后的长辫,被编织的那位,嘴里叼着一根长烟袋,悠然地享受着同伴的“服务”。那条看似累赘的辫子,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习焉不察的存在。

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剪辫抑或留辫,既不关立场,也无关文化,更无关政治,只是一种生活习俗的改变而已,当然,还有与这种改变相伴的些许情感的微澜,全然没有“宏大叙事”所赋予、所放大的那些意义。而这两幅照片呈现的,正是被正史有意无意之间所忽略、所漠视的那些部分。 “一党专政”,曾是国民党遭政敌诟病最多的一个议题。《老照片》里曾经刊出过一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民众集会的照片(图四),在主席台一侧的标语中,赫然写着“迅速结束一党专政”。可见,那时“一党专政”正是国民党的软肋所在,挑战“一党专政”自然也就成了反对派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大有一剑封喉的威力。平心而论,说国民党独裁(它自己称说是“训政”),并没有委屈它,从其执政的二十多年里,足以找出车载斗量的事实来证明这一点。

不过,事情也还有另一面,并且有图为证。

这张照片(图五)拍摄于1948年5月的“行宪”国民大会期间,当李宗仁与孙科的副总统竞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一位代表正匆匆走向设在会场后面的“秘密写票点”圈写选票。

国民党信奉的是“党国”理念,在其执政的那些年里,也大体上是“以党领政”,但这一次的“行宪国大”却开得货真价实,尤其是“党魁”所属意并由党中央提名的副总统人选孙科,经过几轮的投票后,居然败给了以个人名义参选的李宗仁,这至少证明了,那时的国民大会还没有沦为可怜的“橡皮图章”。

照片上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国民大会堂里为代表们专门设置的“秘密写票点”,一格一格,由木板隔断,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确保了代表圈写选票的私密性。南京国民大会堂落成于1936年,是为了因应国民党内外“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呼声,以备召开国民大会而兴建,会堂内还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投票表决系统,其“秘密写票点”即为投票系统的一部分。当年为适应宪政的需要而采取的这些举措,实有很大的超前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