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子:舞榭歌台风流尽去

那场子:舞榭歌台风流尽去

吃喝玩乐不分家。久而久之,因庙会买卖而兴隆的隆福寺也成了和南城天桥分庭抗礼的内城演艺娱乐中心。据记载,晚清时这里就出现过所谓“看海豹”的大型马戏、杂技。而20世纪20~30年代在这里“撂地儿”的“狗熊韩”父子三人,后来成了新组建的中国杂技团的元老。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护国寺购物中心的地位被新兴的商业街取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依然是内城第一演艺中心。位于护国寺胡同口的人民剧场不仅同护国寺遥相呼应,更是一脉相承:建筑采用中国古典殿堂式;剧场的歇山顶更是与金刚殿一般,中心用黑色琉璃瓦,绿色琉璃瓦镶边。在剧场旁的音像书店里,一位热心大爷告诉我们:“人民剧场算是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前的‘实验品’。知道这剧场谁建的吗?那会儿赫赫有名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有谁?一个叫李瑞环,一个叫张百发!”

“1950年,梅兰芳先生回京定居,就住在护国寺街9号原来庆王府车把式家的小院(现辟为梅兰芳纪念馆)。当时他和梅剧团在护国寺对面建了这座当时国内顶级的人民剧场。”人民剧场建成后,主要用于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和一批中央级戏曲、曲艺团体的前身)的演出。此后的半个世纪,这里都是中国京剧院的大本营。从梅兰芳到后来的“李袁叶杜”,无数京剧名家在这里唱念做打。而无数新戏和新秀也正是在这里完成了从横空出世到经久不衰的历史。像梅兰芳生前排演的最后一个剧目《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里创作、排练,并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前首次在此公演的。

舞台永远是江山代代人才出,而舞台本身也同样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一大批条件更好的现代化剧场落成,人民剧场也没有逃过“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院门上一块“闲人免进”的牌子后面,停满了车。“这儿没戏演的时间?怎么也得有小十年了。前几年中国京剧院还老过来排练,这几年也不过来了。”虽然乐得清静,但看门大爷也颇为惋惜。

夕阳西下,从剧场大门处却传来了如诉的琴声,原来是一位家住附近的年轻女子坐在台阶上拨弄三弦。“我五岁学戏,中学时一场病不能彩唱了,于是改了文场(戏曲乐队称‘场面’,其中吹拨乐称‘文场’,打击乐称‘武场’)。小时候没少来这儿听玖爷(梅葆玖)这些角儿唱戏,现在虽然不干这行了,但还是喜欢上这座场子借点仙气儿。”

奥运前,拜护国寺街整体装修所赐,人民剧场的外表也被粉刷一新,乍看上去还不错,但仔细端详,斑驳的门把手、残破的玻璃窗……对这一“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衰败景象,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唏嘘不已:“不是我们不愿意用它,唱京剧的对人民剧场都有感情。但不像杜甫写诗,陋室更有灵感,排戏可不是那回事,得有基本硬件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