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澡堂:泡出来的生活最滋润
在一年最冷时,北京人自然捡起“泡汤”这一保留项目。不过泡之前少不得驱车前往郊外,如此舟车劳顿,让人不免怀念物质不丰富的那个年代,想泡了,钻进胡同就成。就像十几年前电影《洗澡》里演得那样,水汽氤氲、温润如春的澡堂子里,老人们一个个儿泡得童颜鹤发、神采奕奕;年轻人也在那儿一泡解千愁。北京人为啥活得那么滋润?想当年,很大程度上是池子里泡出来的。
三教九流一池汇
老北京,人们住的是四合院,即使是豪宅,院里也没有上下水,老百姓家里更是一间屋子半间炕,没有洗澡的地方。因此澡堂子就像副食店一样,是生活在胡同里的百姓必去之处。真正的“老北京”上澡堂子,不是简单的清洗,而是讲究泡澡。洗,是动作;泡,是舒坦,一字之差,心境已判若云泥。就因为汇聚了三教九流,澡堂子不仅仅是一处清洁之所,更是一幅市井百态的素描。
现在不少洗澡的地方称为浴池,1949年以前,浴池都称作“澡堂”。从事这个行业以河北定兴人居多。旧时澡堂简陋的只在中间设一个大浴池,供客人洗浴;条件稍好,则可以设置水温不同的各个水池,供客人选用。
但共用一池水毕竟容易传染疾病,因此旧时对于下池子的客人也有要求。像东乐园澡堂里,就曾挂有“身有贵恙休来洗,酒醉年高莫入堂”的对联。就像如今的免责条款,旧时澡堂也是有理由不让这些人下池的,但是高就高在,也不会把这些客人拒之门外,相反,还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对待身上长疮的客人,伙计会找个大木盆来请他们洗“小灶”;对待老年人和醉酒的客人,伙计则会安排他们在铺位上休息,等待专人前来伺候。这也可以说是旧时买卖人的生意经了。
民国之后,除了洗浴,不少澡堂子还引进搓澡、理发、修脚等一系列服务,大大方便了顾客。除此之外,有的高档浴池连身上脱下来的脏衣服都可以交给伙计,等客人洗完澡,在铺位上睡个觉,醒来后就可以穿上洗净烘干好的干净衣服回家。因此,那时的北京人,将上澡堂子视为一种享受。
澡堂业本小利薄,极其辛苦,正所谓“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启客早来”。而开门如此之早,关门却很晚,一般要到夜里11点钟左右。正是因为营业时间长,因此旧时的澡堂子吸引了各个阶层的客人,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来澡堂子为了干净干净洗个澡,有的人为了谈生意、做买卖,还有的为了帮人解决纠纷,甚至是专来躲债。这些客人从早到晚始终不走,洗了睡,睡了洗,饿了就让伙计去饭馆叫饭叫菜,直到半夜,伙计高喊“各位明天再来,静堂啦”,他们才极不情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