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心理(ambivalence)
以上所说的性体系有可能持续终生,一直支配着性生活的大部分。虐待症的出现,还有肛门区所起到的类似泄殖腔的作用,均证明了它们的确是远古印象的遗迹,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它的另一个特征,即成对而又相反的行动(如爱恨交织)的出现,布留拉(Bleuler)曾称之为“矛盾心理”,这一称呼的确很恰当。
提出性生活范围内存在着一段性器官前期的设想,这是对心理症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并不是什么人随便想出来的。无疑,我们可以预期,精神分析法以后还会继续发展,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正常性功能的结构和发展。
关于儿童性生活,还有另一个需要提到的情况,这就是:即使在儿童期,也经常有着性对象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各方面都和青春期的情形相似。儿童常常选择一个固定的性对象,把一切性的追求都对准这个人,企求在他那里达到性目的。这是儿童模仿青春期性生活的最佳途径,但又与青春期选择不尽相同,这就是:在儿童阶段,各种“部分冲动”服从于生殖区的情势尚未建立起来。实际上,生殖区支配一切性活动以便使子孙繁育下去的情形,乃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最后一步。(1923年之后,我的看法稍有变化,在儿童发展了这两个性器官前期体系之后,还有一个第三期,即性器官期。但这个时期仍然只有一种性对象,性行动在某一程度上是集中的,它与性成熟的最终体系之间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之处,因为它只认识一种性器官,即男性性器官。正因为此,我称它为“男性生殖器期体系”。根据阿布拉汗的看法,这一体系有一个生物学的原型可作参考,那就是在胚胎期性器官尚未分化而两性还相同的时候。)
对象选择的两个时期
在正常情况下,对象选择可分为两个时期,或者说,可分为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三岁到五岁间,到达潜伏期时,便突然中止或渐渐消失,其性目的纯粹是儿童式的。第二次飞跃始于青春期,决定了性生活的明确形式。
由于潜伏期的阻拦,对象选择一般分两次出现。这种情形对最终的结局,尤其是病态的结局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对象选择的结果,往往影响深远,它们或是一直保存下来,或是在潜伏期潜伏一段时期,再于青春期重新出现。但是由于在这两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潜抑作用,它们便不能在青春期有所发展。它们的性目的也已经柔化,这时仅构成性生活中的温柔情思。只有通过精神分析的研究,我们才能明白,在这些柔情(如荣耀感、敬重之情)之后,竟隐藏着年代久远、不再起作用的原始儿童期的部分行动。青春期的对象选择必须压倒儿童期冲动指向的对象,形成一种情感型的对象。由于这种原始行动与情感型的情思格格不入,所以性生活便达不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使所有欲望都融汇到一个单一的性对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