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的定位故事(6)

2012年登上各大媒体的焦三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1989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到甘肃武威市工作,在竞聘领导干部考试中,年仅23岁的他成功竞聘上市外侨务办副主任,级别是副处级。武威市地处西部,人才较少,因此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焦三牛才有这样年纪轻轻就担任副处级干部的机会。假使他在大城市,能有这样的机会吗?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吗?一般是不可能。你想想,你是宁愿在大城市里像《蜗居》的故事人物那样蜗居过日子,还是喜欢到其他地方像焦三牛那样有大发展呢?

有些人会说,即便像焦三牛那样,那也是在小城市,不算什么,如果他要混到大城市(如北京)困难肯定很大,或许一辈子都困在小城市,而我毕业就选择了大城市(如北京),我一下子就混到首都啦!一步到位,多威风!至于焦三牛以后会发展得怎么样,我不是算命先生,没法算出来。但我可以举两个古代的例子,证明该想法不一定对。第一个例子是大

名鼎鼎的海瑞,海瑞考中举人后,所安排的工作在福建的延平府,即现今的南平市,当时是穷乡僻壤、穷山恶水,常常是朝廷大臣被贬之地,而他所从事的岗位是教谕,官级比九品芝麻官还低,因为没品。可人家海瑞不管那么多,努力工作,全心投入,业绩突出,仅仅四年就获得提拔,当了浙江淳安县的县令。虽然县令也不算大,但他仍然努力工作,仍然业绩突出,有目共睹,当知县(包括之后在兴国任知县一年余)仅6年后,就调到北京的户部。这,就是典型的从偏僻的基层岗位跃升到朝廷中央啊!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嘉靖年间),有个叫俞大猷的抗倭名将,他第一份工作被安排在金门,那时的金门可是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孤岛,且海盗横行,可俞大猷不在乎啊,硬是在金门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成绩,不仅赶走倭寇,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突出。后来,他逐步当上了福建总兵、广东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后来还调到属于明朝第二首都的南京任职。

所以说,在小地方工作不要紧,只要业绩突出,照样可以发展到大城市;但是,如果在大城市混得不好,照样可能退回到小地方。关键是要有能力,其实只要干得出色、作出贡献,在哪儿发展不是最重要的。

像我本人,毕业时在一个县城工作,当时总以为大城市比小县城好,于是就辞职去了广州,身临其境才发现广州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人挤、车堵、房贵,工作不好找,工资并不高,后来我又去了北京、天津,但发现也不适合自己,绕了一圈后便退回福建,在福州打工。但在这个大城市过得挺不容易,工资不高,蜗居在城中村十平方米的房间就要三四百元房租。再后来我决定回故乡的县城工作,于是考县城的公务员,竞争程度较以往小多了,我几次都能入围面试。就说我现在考上的这个单位,也是在一个不算发达的普通城市,且我单位不在市区,位于郊区。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地方比大城市更适合我,我更喜欢这里,这里环境清幽,没有城市的喧嚣;这里风光优美,遍布翠绿的香蕉树,还有壮丽的江河穿流而过;这里交通挺方便,上班地点很近,不用像城里一样挤公交;这里消费较低,买菜、买香蕉可以直接从农户手中买,都很便宜的;每月支付400元左右就能租到两房一厅的居室,而在城里一般要1500元,相当于我每月多赚了1000余元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