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的定位故事(2)

回想我自己第一次考公务员时,我的心态何尝不是这样?那时是2005年3月份,在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福建举行春季公务员招考。在此之前,我只听过“公务员”这个词,但对公务员招考没有怎么了解,也没想过自己要报考,更谈不上复习。突然有一天,听到一位姓张的同学说公考要报名了,问我要不要报,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公考这么一说。当时,我并没确定要不要报,直至后来发现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报名了,我才想,那不妨也报报吧,反正找工作不容易,能报考的话则能多个机会。于是,我也报考了,选了个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的岗位——三明市文化局文秘岗,报名人数只有27名,即便人数不多,但最终的结果是,我连前三名都没进,只考了第七名。那时,我准备不够,甚至对考题类型和作答方法都是一知半解,完全是凭着自己原有的基础作答,失败那是必然的。

在那次公考中,我们班考上了两名,其中一位为张同学,考了高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考了86分,申论70余分,笔试总成绩在该职位中排名第一,且远远高于第二名,面试时发挥正常,就顺利通过了,成了工商局的一名公务员。细细琢磨,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定位比较清晰,可以说比我清晰多了,当我还处于懵懵懂懂时,他早早就对公务员考试摸得一清二楚,提早大半年进行复习,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准备得比别人充分,当别人在大玩特玩时,他却每天带着复习资料去教室自修,认真程度一点不亚于迎接期末考,所以他才能成功,而我因为仓促应战、准备不够,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

后来,我进入一家县级通信公司工作,担任文秘职务。应该说能找到这样的一家国企,我还是蛮欣慰的,也决定大干一场,谋求发展。但我发现,我只是一个劳务工,即劳务派遣员工,合同是跟劳务派遣公司签的,不是跟通信公司签的,也就不算公司的正式员工,且跟正式工有很大区别,一方面薪资待遇差了许多,另一方面几乎没办法转正,升职发展的空间较小。我当时总觉得身份不同,好像低人一等似的,因此很想给自己一个正式的身份。既然在公司没办法转正,那我就报考公务员,考上的话不就成为有编制的正式工了吗?于是,在公司工作一年多后,我又报考了一次公务员,买了些复习资料,利用业余的时间读一读。不过,因为工作比较忙,学习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且当时的心态是一定要考个比现有工作好的岗位,非繁华城市、非热门岗位不报,反正碰碰运气,能上最好,不上不怕,至少还有工作。所以,我报了泉州市的工商局,因为该市属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全省第一,人才济济,所以竞争较激烈,记得有三四十人竞争一个名额。其实当时我准备不够,对公考了解不算透,或许是有些运气成分,成绩揭晓后,我竟然考了第三名,着实有些意外。不过,看看第一名的成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竟然相差十几分。我虽然知道如果面试够厉害的话,翻盘不是不可能,然而我对面试了解太少,没有经验,准备不充分不系统,后来面试时果然答得很不好,成绩也是第三,自然就跟新职位拜拜了。

虽然这次考试失败了,但我的定位仍然没调整,即要去繁华的城市、要考热门的岗位,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次国考中,我报了厦门海关。厦门是福建唯一的经济特区,是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够吸引人的;海关是收关税的,据说福利待遇不错,自然也够吸引人的。我所报岗位只招一人,报考完毕一看报名人数,我惊得连连咋舌,竟然达500多人,我的天哪!500多人是什么概念?我记得高中所念的中学一个年级还不到500名学生,那岂不是相当于要在全年级考第一才能入围?可我高中成绩在全年级才排两三百名啊!汗!虽然后来我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结果不说也能预料到,我名落孙山了,更郁闷的是,我行测和申论均只考40多分,总分才80多分,我才发现自己好“菜”,离国考的要求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