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岁月(7)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摩根索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代表团的团长。1944年7月1日,他抵达了布雷顿森林这个在怀特山中沉睡的小村庄。此地之所以为外人所知,主要是因为它曾作为饱受花粉病之苦的病人的避难所,而非作为世界银行家的聚会之地。摩根索离开酷暑难耐的首都华盛顿,抵达小镇后甫一呼吸山里清凉的空气,最先想到的是应该把羊毛袜子带来。[38]跟他一起在华盛顿山庄会议中心开会的,是来自44个国家的700多位代表,其中包括16位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39]

美国代表团中包括时任美联储主席马瑞纳·伊寇斯,以及一批实力超群的政治家:助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罗伯特·瓦格纳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亲率英国代表团参会。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学派”。英国代表团中也不乏学术界精英: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斯·罗伯特森、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莱昂内尔·罗宾斯等。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都赞同美国和英国的提议:政治家崇尚权力,而少数学者则渴望获得青睐。缺席会议的是几个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以及一些中立国家,知名的有瑞士——那里是强健的国际银行和外汇投机机构的母国。阿根廷也因“持续支持轴心国”的立场而未在邀请之列,被认为“不适合与联合国在一起开会讨论重要的战争和战后问题”。[40]新罕布什尔州的这次会议是同盟国行动的一部分,就像诺曼底登陆一样。

《布雷顿森林协定》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哈里·德克斯特·怀特的主意。后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是美国代表团中唯一的技术专家。[41]该协定的目的是恢复国际贸易的昔日荣光。一战爆发前,国际贸易在整整一代人的时期里空前繁荣。1914年前,多数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度,通过承诺用黄金兑换纸币来保护公民免遭通货膨胀之苦。每种货币的黄金含量也确定了不同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1英镑兑换4.86美元,1美元则可兑换5法国法郎,如此这般。像总部坐落在伊利诺伊州莫林的美国农机巨头迪尔公司就会知道,把拖拉机运到利物浦、马赛、堪萨斯城能赚多少美元。在没有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做国际贸易不比到镇上逛跳蚤市场复杂多少。

二战后恢复金本位的问题在于,美国一个国家几乎拥有了世界全部的黄金——价值达200亿美元,深藏在诺克斯堡的仓库中。[42]除了美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守信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布雷顿森林协定》将国际支付体系与美国的家藏挂钩。而这一切又都系于美国的承诺,即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比价兑换美元;同时,每个国家都同意本国货币与美元按固定汇率挂钩。基于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要求央行承诺在议定汇率上买卖货币。如能成功,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模拟出并达到了金本位的稳定效果。

《布雷顿森林协定》框架下的固定汇率还可避免“大萧条”时的贸易战重演。当时各国为了鼓励本国出口,竞相贬值本币。新西兰和丹麦之间的“黄油大战”表明竞争性贬值徒劳无效,两败俱伤。[43]新西兰在1930年率先贬值本币,以人为降低其黄油出口到英格兰的有效价格,期望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伦敦市民能多买新西兰黄油。丹麦则以报复性的本币贬值来对冲新西兰的优势。这场大战持续到1933年,两国的黄油出口量都仍停留在原地。竞争性贬值倒是令英国消费者大快朵颐,因为新西兰和丹麦的竞争使他们买的黄油更便宜了。但再没有别人能从黄油大战中得到好处,也许瑞士的外汇投资商除外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