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央行行长(2)

在美国正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之际,沃尔克当年推行的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纪律,对今日的美国言犹在耳。为了降低失业率,美国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和宽松货币政策,这使得人们担忧,一旦经济复苏,将导致通胀卷土重来,而巨额的结构性预算赤字加重了这种忧虑。美联储承诺会适时转移阵地,以缓解通胀压力。但衰退阴云未散之时,除非国会和总统就充分就业的平衡预算达成共识,否则这种承诺实在堪疑。无度的财政开支,已然威胁到美元作为可靠国际价值储藏手段的地位,也削弱了美元赋予美国消费者的超级特权。

随着托马斯·萨金特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在2011年备受知识界的关注。这位任教于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好的财政政策,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货币政策。”[3]萨金特提出了经济行为的理性预期概念,并用20世纪20年代恶性通胀的历史教训证明,可靠的货币政策必须建构在负责的财政纪律基础之上。当沃尔克还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台见习的时候,他就见识了预期的威力。我在书中会提出,在理性预期概念被广为接受之前,沃尔克的政策措施中就已体现了对理性预期的认同。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背景,介绍沃尔克思想性格形成时期的家庭、求学经历,及其早期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的情况。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记述了尼克松总统1971年8月15日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美国与金本位最终决裂等事件前后沃尔克所发挥的作用。沃尔克认为,这是其职业生涯中遭遇的“最重大的单个事件”。[4]第三部分追溯了沃尔克1979~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抗击不断恶化的通胀所采取的行动。当时吉米·卡特总统认为这在美国点燃了“信心危机”。[5]第四部分记叙了沃尔克在奥巴马总统2010年形成所谓“沃尔克规则”中所起的作用。该规则旨在保护美国纳税人免于反复救助金融体系危机。本书开头用一篇简短的序言把1971年、1979年和2010年的三次危机串联起来,并归纳出共同的主题,这些事件考验并塑造了今天的保罗·沃尔克。

这本沃尔克的职业生涯传记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原则、决断和实用主义融成有效领导力的故事。沃尔克深知妥协的必要性,而他的一些让步,例如在1984年救助伊利诺伊大陆银行——当时美国的第七大银行——在公共政策方面成了一个靡费公帑的先例。但是,他对于把界限划在何处、何时建立信任、何时出手救助等是心中有数的。正是这种敏锐的判断力,使沃尔克成为金融界的楷模。

为配合本书的写作,保罗·沃尔克公布了数千份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文件资料,为完成这本传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本人也接受了长达100个小时(有时并不愉快)的访谈,为本书增添了其个人魅力。他还把自己求学时的记录和成绩单拿出来分享,这些资料之前一直由保罗的母亲阿尔玛·沃尔克小心保管着。但是,本书并非保罗授权的传记:保罗认为对最终稿件的编辑过程施加控制是不合适的,所以他在本书付梓之前一直拒绝审阅。然而,尽管沃尔克刻意与作者的写作过程保持距离,但他本人的亲自到场仍胜过千言万语。在成书过程中,他亲自指导、面授机宜,这对我的思路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