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他自己(2)

有专家经研究认为,作为父母,他们愿意给孩子所有的爱,去帮助孩子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理想,但这种理想一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与其说是孩子的理想,不如说是父母借孩子之身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这种爱就是有条件的爱,是一种对孩子自我选择的“软禁”。而正是这种“软禁”,使孩子错过了6岁之前寻找“自己”的黄金期,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可愈合的伤害。

弗洛姆认为,验证一个妈妈给孩子的爱是否是优质的,有一块试金石,就是妈妈能否对孩子充分放手,是不是愿意鼓励孩子自主和独立。

我在国内开设家庭教育培训班的时候,给参加培训班的家长们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

王思涵被誉为“神童”,是因为他14岁就以超过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很快就因为多门成绩不及格被“责令退学”。“神童”魏永康13岁考上了大学,17岁考进中科院硕博连读,但最终因自理能力极差,无法适应大学独立生活而被迫退学……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孩子刚刚几岁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特殊”教导下进行高强度学习,在父母的设计下,学习成为他们唯一的任务,虽然在万众瞩目之下少年得志,早早地考入大学,但最终还是因为多方面的能力问题,甚至人格缺陷,倒在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之下。

这几个极端的例子具有代表性。与这种现象相关的一个调查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出了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对孩子天性压制造成的后果。据有关组织统计分析证明,班级五至十五名的孩子在踏入社会后,成就是最突出的,前五名的孩子却鲜有做出突出成绩的人。

知道了这些,相信许多父母都该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了。

作为一个了解和对比了中美教育方法的中国爸爸,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相对宽松而健康的,他们的快乐没有因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受到损害,他们的创造性也由此得到了很不错的发展。

夏辉是一个喜欢动手的男孩,他对于机械有一种天生的痴迷,从对玩具的肢解到对影碟机的拆分,再到对电视机的拆装,我和妻子都予以默认,并适当给予鼓励。直到后来他在一个周末,在借用我的笔记本电脑下载学习资料与同学联系之后,趁我不注意把我的手提电脑给大卸八块……我几乎要愤怒地大叫大嚷起来,但望着12岁的夏辉忙得满头大汗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责备他。再说了,他要拆总有拆的道理吧。幸好,他又原封不动把电脑给我装了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