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故作悲伤地说道:“太后年事已高,朕朝夕思念,只想早日相见,这才不惮委屈自己力争促成和议,他们怎么一点儿也不知体谅啊?”
赵鼎劝道:“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能够这么低三下四委屈求和,实在是难能可贵。但群臣的愤懑之言也是出于爱君,没有别的意思,请不要怪罪他们。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陛下不妨好好跟他们解释说:‘讲和本非我愿,只是为了迎还梓宫及母兄,才不得已而为之。我也同意你们说的,敌人并不可深信;只要梓宫及母兄能回来,来日咱们就撕书毁盟,好好和他们算账。’群臣体会到陛下的诚孝,就能接受讲和之议了。”
于是赵构诏告大臣,说:“朕之所以同意和金人和议,是因为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未扫,兄弟宗族也未得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对于朕屈己求和一事,在朝的侍从、台谏的臣子,有什么不同见解,皆可以写奏章上来。”
秦桧对赵构“屈己”之说佩服不已,大声赞颂和议是“一举而兼备孝、梯、仁、慈之四德”,对赵构说,这种大事,皇上应该自行决断,不必谋之在廷。
赵构暗中紧握了握他的手,以示感激,说:“如若能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安居乐业,我受再多的委屈也值得。”(“若使百姓免于兵革之苦,得安其生,朕亦何爱一己之屈。”)
朝内议论的矛头也由此转向了秦桧的身上,群情汹涌。
勾龙如渊对秦桧说:“相公为天下定大计,却谣言四起,为什么不选择自己人做御史台官,将这帮人打压下去呢?”宋朝御史台官的职责主要是纠劾百官,评议时政。
秦桧大悟,于是就不再遮遮掩掩了,擢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施廷臣为侍御史,莫将为右史,替自己钳制舆论,一时间朝内谣言顿消。
他还恬不知耻地到处宣称:“我欲济国事,死且不避,宁避怨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