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第一要素:保存自己(9)

毛泽东发现了俄式革命的缺点,斯大林的那种打击中间势力的路数在中国不能用,因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你把中间势力推向敌人一边,胜利是不可能的,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国的彻底革命,这里的关键点除了发动最底层的人民之外,就是要团结中间势力,就必须坚决纠正那种打击中间势力的“过左的政策”。

革命的方程式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个方程式可以最简单地表述为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敌人,增加自己的朋友。

土改将在几个县的范围内尝试实行,毛泽东多次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此时的中央主持者是任弼时,其他的领袖们应该是去莫斯科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共产党人除了毛泽东,其他人都被莫斯科牢牢控制着。任弼时通过多种方式,向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介绍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毛泽东没有吝啬地藏着掖着,相反他将他的成功之道告诉他的同志,推广到全国,这对于后来这些人汇聚到他的旗帜之下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1928年10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七百多人上了井冈山。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朱老总是元帅首位,而彭老总位居第二了吧,这真可以说是个股份问题。

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领导的人马,招牌就是井冈山,成为中国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彭德怀也是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有人将彭德怀看作是猛张飞是很不恰当的,彭德怀是会做诗的。林彪曾将彭德怀比作冯玉祥。这不是赞扬他。但不管怎么说,彭德怀带人马上了井冈山,这一行为给他带来了日后中国军队的次帅的地位。

井冈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拥有绝对重要的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中国军队的元帅大将和将军们多出此处,也是构成毛泽东权力的基石。

人多是好事,但人多了,井冈山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们看看真正的军事家粟裕是怎么说的。

粟裕评论道:“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此时井冈山终于进入了蒋介石的法眼,他尚不知道毛泽东干了些什么,但终于意识到需要重视毛泽东了。

真正的敌人来了,问题肯定是严重的,局势是严峻的,井冈山无法支撑毛泽东反击敌人,完全有可能被敌人困死,毛泽东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毛泽东一生作为令人眼花缭乱,但主动性是根本,他在拥有实力之后几乎都是保持主动性,也就是说后发制人与主动性在他这里也是统一的。

袁文才、王佐留守井冈山,统归彭德怀指挥。毛泽东、朱德率领主力出击赣南,毛泽东想来个“围魏救赵”。他估计红四军主力下山后,将会吸引开相当数量的进攻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太高看敌人了,他没有想到敌人不跟着转,他的敌人根本不把毛泽东矛头指向的地方当作必救的,而是一心一意收回井冈山,也就是说蒋介石的指令就是收复井冈山而不是消灭朱毛,在蒋介石看来,朱毛和其他军阀一样,失去了地盘就会完蛋。可是蒋介石错了,这样蒋介石就失去了将朱毛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机会了。因为这时候的朱毛是最弱的。

《为什么是毛泽东》京东·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