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第一要素:保存自己(7)

对建设根据地的问题,毛泽东一直紧抓不放,这是他与其他军事家最大的不同,因为在毛泽东军事家头衔的前面,还有政治家。粟裕回忆道:“毛泽东同志很注意对部队进行建立根据地思想的教育,他常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民军队的屁股,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的比喻,很有说服力。”

毛泽东知道这一切慢慢地向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可是对于参加革命的许多同志来讲,这种胜利可不是他们期望的革命,他们可没有想着上山当土匪。他们更喜欢直截了当地开打,外面的命令来了,正合心意,怎么办?

不听毛泽东的,听了别人的命令就会失败,这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了常见的现象,可见毛泽东胜利之路的轨道之窄,别人很难把握。

湖南省委拿着中央指令命令毛泽东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同志一营守山”。毛泽东不听,别人听。陈毅率数千红军到湘南后,先胜后败,结果多数自行解散回家,这只能说明毛泽东的建军原则在朱德、陈毅领导的队伍中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

结果很伤心,原先打下的地盘全部丧失,还乡团乘机报复,杀人放火,逼债收租,一时乌烟瘴气,当时有一句口号:“农民分田,地主割谷。”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

毛泽东给打蔫了的陈毅鼓气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陈毅是个好同志,但他打仗不怎么灵光。许多人会纳闷陈毅怎么会是元帅呢?其实应当反着问,陈毅怎么可能不是元帅呢?陈毅要是会打仗的话,元帅位置还得靠前,名义上是他和朱德两个人带着人马上山的啊!

毛泽东接应陈毅相当于“第二次会师”,决定主力返回井冈山。离开了毛泽东就会失败,这一近似魔咒的东西,大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发作的。

毛泽东十分看重纪律,随时纠正部队中的小错,毛泽东极力要传达给中国社会积极的信息,这种做派对于毛泽东将他的军队区别于其他所有军队,最终被人民接受起着积极的作用。

留守井冈山的一个营凭借黄洋界天险抵抗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后来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军冲锋密集区,敌军指挥官以为红军主力已回井冈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毛泽东听到这个喜讯,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就是毛泽东,他在经历失败后,写下的诗篇却是洋溢着胜利的激情。

读书导航